相信大家在古装剧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衣袂飘飘的大臣安然自若地进入敌方阵营,也不怕引来杀身之祸。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奉行一句话: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这句话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96年楚国和宋国因为脸面原因而爆发了一场大战,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不让使者经过宋国,宋国华元感受到了侮辱而愤怒地杀死了楚国的使者。楚庄王哪能让人如此践踏,便愤怒地围攻了宋国。这场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战争最终以华元跑到敌军阵营劫持主帅,迫使楚国退兵为终,而两国因为互相承诺了,华元也作为人质去楚国居住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两国之间的使者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了,一般来说使者出行的目的是一方想减小战争规模,而到敌军去谈条件。当然,使者一般是文臣,手无寸铁,亦无缚鸡之力,敌军杀掉这个不具有攻击性的人,很容易遭人辱骂,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声名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秉承着这个原则,很多人也想知道究竟斩了来使会怎样,而清朝便试过一次,可惜得到了惨重的代价与教训。
1856年,英国外交家巴夏礼与两广总督叶名琛爆发了矛盾,前者要求清军升起英国国旗,而后者不愿意。经过一系列的转圜回旋,双方的矛盾再度升级,英国将战火对准了我国的大沽炮台,而巴夏礼因为精通华语而参与了劝降活动。
因为种种原因,巴夏礼被我国逮捕,钦差大臣载恒要求巴夏礼跪拜皇帝,但后者强硬地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派人将巴夏礼一行人扣押,运到北京当人质。而英国听到这一消息,愤怒不已,迅速将军队带到了北京城内,在这种情况下,咸丰帝带着他喜欢的妃子和臣子们仓皇出逃,而英法联军到我国瑰丽的圆明园将奇珍异宝抢劫一空。
在压力下,奕䜣只能将这包括巴夏礼在内的39名人质交给英国,不过这些人质中几乎有一半都已经失去了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军愈加愤怒,他们派出了一千多名士兵,再次洗劫圆明园。而且他们还贴出了告示,指责咸丰帝违背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协定,在告示中他们还声称,会在1860年10月18日火烧圆明园。
于是本就遭受劫难的圆明园在这种情况下愈发可怜,它上面的很多财宝都被付之一炬,而大火在圆明园烧了三天三夜,不知道这时的咸丰帝在皇位上有没有过一丝丝后悔。
从这一点来看,圆明园被烧虽然与英法联军的丑恶嘴脸有关,或许他们早就对这座园林虎视眈眈了,只是师出无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咸丰帝对使者的折磨的确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秉承的“礼”,也违背了“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因而才会换来这么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