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仁宗朝的硬核人物,四次被贬,回京时居然敢送皇上一把野草

2020-11-06 18:31:04 作者: 他是宋仁宗朝

如果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大宋朝去看一看此时此刻宋仁宗和满宫妃嫔脸上表情的话,那一定十分古怪,愤怒中透着无奈,尴尬却又不能当场翻脸……

这触动的是谁的逆鳞,再仁厚如宋仁宗,恐怕也是憋了一肚子火,一直在等着合适的机会发作出来。范仲淹干涉废后的事,显然是主动把机会送到了宋仁宗面前。

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大人又迎来了他第二次光耀的被贬时刻。

看起来范仲淹好像对被贬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又或者他确实更喜欢在地方上为百姓做些实事,所以被贬到地方上,他并没有郁闷地怨天尤人,一路之上他从容赋诗,到任之后更是体察民情,根据当地地理条件主持治水事宜,很好地诠释了后来他所写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34年范仲淹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中,升为吏部员外郎,知开封府。他一心整顿吏治,剔除弊政,先从开封府入手进行整治,很快开封府官场风气为之一新,范仲淹名声大起。不过范仲淹眼睛里一向不揉沙子,不平则鸣,哪怕对方是多大级别的高官,他都敢挺身而出,指摘过失,绝不容情。所以很快他又迎来了第三次被贬。

百官升迁次序图,网络资料

这次是1036年,辅佐宋仁宗多年的吕夷简担任宰相,范仲淹不满吕夷简的专权和任人唯亲,于是亲自绘制了一份讥讽吕相不能如实选贤的《百官升迁次序图》,进献给宋仁宗,请求宋仁宗以后亲自掌管官员的升迁提拔,以能够为朝廷找到真正称职忠心的大臣。宋仁宗不太在意,吕夷简却怀恨在心,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离间皇上和自己的关系。范仲淹哪是轻易示弱的人,他连上四次奏章,对吕夷简进行严厉驳斥,言辞之激烈惹怒了宋仁宗,下旨把他贬到饶州当知州。

范仲淹多次被贬,换成别人肯定早就怕了,首先会想着要好好改一改自己的性子,不能再这样出言无忌,惹事上身了。可是范仲淹却不然,他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改初衷。他的好友晏殊曾经批评他说话做事过于直率,对自己仕途不利。范仲淹非但没听,反倒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强调只要“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晏殊像,网络图

梅尧臣和范仲淹同朝为官,两人是多年好友,和范仲淹一样,梅尧臣颇有文名,性格也比较直率,平时不爱结交权贵,反倒是更关心民间疾苦。但是即使两个人性格是这样的接近,可是看着范仲淹接连被贬,梅尧臣在心惊胆战之余,对范仲淹的言行十分不解。范仲淹到了饶州之后,妻子病故,他自己也身患重病,梅尧臣心痛不已,他本来就擅长写诗,于是就写了两首诗文寄给范仲淹,对他进行规劝。

在《啄木》诗中梅尧臣这样写道:

中园啄尽蠹,未肯出林飞。

不识黄金弹,双翎坠落晖。

在诗里他形象地描绘出范仲淹此时的窘境,渗透着对友人的关心和提醒,希望他能及时纠正过错,以免再陷困境。

在《灵乌赋》一文中,梅尧臣同样谆谆劝慰,他以不见于时的灵鸟凤凰和灵兽麒麟作喻,规劝范仲淹“宁自保其坚躯”,以后要多注意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再多说话为自己招惹是非。

遇到这样真心为自己好的朋友,一般人都会听从劝导,哪怕是稍微改正一下。可是范仲淹不但耿直,而且固执,虽然他心里十分感动,但是仍然一心坚持不做任何改变。他写了一首《灵乌赋》回复梅尧臣,其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句直抒胸臆,表露出他百折不回的决心和信念。

刚直顽固如此,一身铁骨铮铮,成就的是胸怀天下的杰出政治家,作品意境雄奇、气势豪迈的伟大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