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多次为难苏轼,竟是为了磨炼他,可惜苏轼最后才明白

2020-11-07 04:49:13 作者: 王安石多次为

话说宋神宗时期,苏轼在湖州当官,政绩倒是颇好,可是就是因为自诩才高八斗,年纪轻轻傲气得很,谁都不服。所以传到神宗耳朵里的话也是褒贬不一。

这天三年任期满,需要回京述职,到了京城,先去和以前的好友们聚会,连续好几天都喝得大醉,这时有家丁提醒苏轼:“大人,您就算不先进宫,也该去见见老恩人吧”苏轼虽然满脸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

苏轼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介绍一下了,有人问谁是苏轼的恩人啊,就是当时时任宰相的王安石。

有的史料介绍说他们两个是政敌,其实不然,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虽说偶尔的站立在对立面,但是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敌人,甚至于后来“乌台诗案”发,除了弟弟苏辙,满朝文武无一人为苏轼辩解,王安石那时已经闲赋在家了,听说此事后快马赶到京城面见了皇上,保住了传唱至后世的文坛巨子。

王安石

话付前言,苏轼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买了礼物去了王安石的府邸,王安石当时身居太宰,眼线遍布京城,早就知道了苏轼这几天的行径,又气又恨,由于王安石当时正在会客,苏轼在等了起来。就这样苏轼等啊等啊等啊等,急得在书房里一直踱步。突然看到书案上有一首诗,名为《咏菊》,墨迹还未干呢,显然是刚写就不就,诗文里有两句如下: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一哼,心中暗道:“写的啥xx玩意,西风不就是秋风吗,菊花深秋才开呢,怎么会吹落呢”又加上等的急眼,犯了骄傲的毛病,顺手抄起毛笔,加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华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暗讽王安石瞎写,写完后苏轼把笔一扔,事了拂衣去。

王安石送走客人后,发觉苏轼已经走了,那个生气啊,心想“竟然对我这么无礼,好大的胆子”但是没法子,知道苏轼的脾气,虽然气也并未放在心上,扭回头去书房想继续写那首没写完的咏菊。

直到王安石看到苏轼续写的那两句诗后,真是生气了,气得咬牙切齿,胡须乱颤,旋即进宫参了苏轼一本,神宗发怒直接把苏轼贬到了黄州,当了一个叫团练副使的官,这个官六品不到,从六品,在当时无职无权,主要就是安置一些被贬的官员,苏轼听说后哪个憋屈啊,差点憋出病来,还不知道原因。

苏轼去黄州上任,临走时王安石还来送他,给他说了几句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小苏啊,你这此去黄州为官,也不太忙哈,没事的时候多读点书学学习,记住,学无止境,别以为都没你强,都没你厉害,比你强的人大有人在啊”

苏轼抱了抱拳,“谨遵相爷教诲”

王安石接着又说:“我最近身体不太好,浑身感觉不舒服,找了许多医生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前几天宫里的太医为我寻找到一味古方,药倒是平淡无奇就是这药引子比较难找,要用瞿塘峡中段的水来做引子,你此去黄州,必途径瞿塘峡,你要记得给我取一些瞿塘峡中段的水来”

苏轼回“记下了”

苏轼在黄州待了一年,意志消沉,报国无门,于是乎黄州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期间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转眼到了来年九月九重阳节,这天风不小,吹得人心烦意乱,苏轼便在院子里闲逛,院子里有几棵朋友送的黄菊树,到了树下一看,树上没有一朵菊花,而是满地的金黄,苏轼突然想起给王安石留的诗句,真是满脸通红,心想怪不得临行前让自己多读书呢。

过了些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苏轼准备回京一趟,路过瞿塘峡,想起了王安石交代的要中段的水的事,准备在中段取水,不料苏轼因为疲惫竟然睡着了,醒来后到了下段,苏轼立马慌了神,这时下属说到:“这瞿塘峡川流不息,上段连着中段,中段连着下段,有何不同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