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三野突然被调走三位兵团级将领,到底所谓何事?

2020-11-07 12:54:00 作者: 建国初期,三

1949年9月全国政协召开,这一次大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这一次大会上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而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包括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在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两天后,也就是3日,苏联宣布第一个和我国建立外关系,这是我国外交的一个很好开端,随着苏联承认新中国,接着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罗马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利亚、南斯拉夫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但是直到1949年11月8日,我国的外交部才正式成立,下属的各司、处等人员相继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但是在此时又有一个问题比较着急,因为按照有国必有交,有交必有使者原则,我们要派大使到和我们建交的国家去担任大使。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预备的外交官。根据毛主席“另起炉灶”原则,新中国对原国民政府的外交官一律不再留用,新中国的外交官必须由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担当。因此主要领导决定驻外大使由中央政府直接从兵团、军级中物色。为此军委还发出通知:每个军推荐一位师级和两位团级干部供外交部挑选。

也就是说,新中国的很多大使都是带兵的将军,当时第三野战军也有不少的将领被征召,军委直接将命令下到了三野司令部,要求在名单上的将军立刻到北京报道。当时第三野战军正在肃清东南的国军残余势力,接到命令的代司令员粟裕也知道,要调这些将军去干什么。

而这些将军也得到了命令,他们纷纷向司令员求情,可是这是军令,粟司令员也没有办法,军令如山,这些将军虽然不舍,可还是执行了军令,我们看看当时从事三野调走的兵团级将领都是谁?

担任三野七兵团副司令员、三十二军军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谭希林、三野九兵团政委、杭州警备区政委姬鹏飞、三野八兵团政委袁仲贤明,这三位都是兵团级别的将领,他们都接到通知去北京找周总理报道。

等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脱掉军装,然后穿上西服,本着军人服从命令的天职,这些将领全部都乖乖地穿上了西服,这些将军全部都是半生戎马生涯,对军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谭希林

可是一旦祖国需要他们的话,他们会服从任何命令,从此他们脱下了心爱的军装,穿上了西装走了异国,走上特殊的战场,当时谭希林将军担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姬鹏飞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团团长;袁仲贤将军担任驻印度大使。其实不止三野,还有其他野战军以及中央机构的将军被抽调出来去担任外交官。

他们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这也是当时最霸气的一批外交官,毕竟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将军,身体有一股子杀气,也只有这样的外交官才能在当时展现我国的国威。

而谭希林将军在当了四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后,回国重回部队,1955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姬鹏飞将军虽然没有回部队,但是后来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务,袁仲贤将军曾任外交部副部长,1957年病逝。

姬鹏飞

让我们向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致敬,是他们开创了今日的外交局面,致敬先辈。

参考资料:将军相逢岂止在战场——记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