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十五日》所展露的人性关怀

2020-11-07 16:07:58 作者: 《两京十五日

《两京十五日》不是一部普通的太子历险记。马亲王书中涉及的宗教与人心关怀,是书中重点。为了生存和利益,各人有所执。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返北京途中,历经惊险,一路躲避追杀,进水牢、当纤夫,遇孔十八托白莲教铜莲,一路体会黎民百姓之不易,幸得小捕吏吴定缘、彼时为南京行人司行人的于谦、医女苏荆溪沿途护送,朱瞻基终于打破叔叔朱高煦的篡位阴谋,顺利登基,改年号“宣德”。

故事直至尾章仍有高潮,苏荆溪才是骗过所有人的幕后高人。这恰恰也是全书唯一让人遗憾的地方,苏荆溪复仇动机与前文相比稍显薄弱,不足以担起幕后高人之重任。全书结局是开放式,一场大火吞噬苏吴二人,最后未见苏荆溪与吴定缘的遗骸,他们是否逃生?读者阅毕不免想象。

除了故事是虚构,马亲王对历史的复刻极为考究,永乐、洪熙年间的大明为何貌,读者通过此书可大略知晓。

全书人物,不足以论好坏,各有各的不得已。最有智慧的原是普通农妇的佛母唐赛儿,场景很是戏谑,她之所以能当佛母,完全是无中生有,人们为了找点“能信”的东西,将偶然发生的事件视为法力显现,称之为佛母显灵。她心知肚明,但为了活下去,为携同百姓共同抵挡官兵压迫,不得不变身佛母。大家互帮互助,不为占山为王,只为活命。

病佛敌、昨叶何、孔十八……一个个小人物,一桩桩血泪过往,他们成为今天模样,皆是迫不得已,原本都是温顺良民。重压之下,必得反击,佛母与白莲教给予他们活下去的信念——人的痛苦最终要靠信仰化解。

吴定缘颓废混世,数次不知自己是谁,无意中从苏荆溪那里寻得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苏荆溪渡化了他,她亦成为他活下去的锚点。而苏荆溪的锚却是在深宫被迫殉葬的王景姝,为给她报仇,苏荆溪一路隐忍、筹谋,体现出女子惊人的智与勇。

相对上述人,朱瞻基与于谦稍显正常。他们有家世与官员身份护体,未经惨到极致的底层生活,内心变动不大。

亲王的笔触既凌厉又温暖,凌厉的是一条运河,揭露百样民生苦楚,暖的是,他对小人物的关怀,对殉葬制度的抨击。读完《两京十五日》,未觉故事设计多精妙,反倒是一个个不屈的顽强的小人物形象一再浮现眼前。世道艰难,生死自有定数,行至无路之际,是坐以待毙还是反击?

作者给出的态度是,要反击,纵有一死,也要为不受屈辱而战。接受痛苦,因痛而生,因弱变强。即便前途无路,也要搏一搏。

也有不在意胜负的,如吴定缘,只为明白“我是谁”,想知道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应做何事。所幸他在护送太子途中,找到答案。就连觊觎皇位,从中作乱的汉王朱高煦,面对两个儿子之争,亦显露舐犊情深,读来同样令人感慨。

这不是一本武侠书,却有侠者之义,书中少不了刀光剑影,却无快意恩仇之感。可能这就是武侠与基于史实改编之不同。

书中朱瞻基明知殉葬之残忍无度,可殉葬制却在他儿子即位才废。

有遗憾,不为明朝,乃为那些如浮云般掠过的黎民百姓。有敬重,不为他们勃发的侠义,乃为不因草芥之命而放弃的顽强求生。

古往今来,风云不一,可生存之理,道义之由,从未曾变。

以上为读感,《两京十五日》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