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风俗:南诏攻打成都的时候,割掉数万俘虏的鼻子耳朵!

2020-11-07 20:08:02 作者: 奇异风俗:南

翻看新唐书,这个记录300年盛唐王朝的史书有很多故事,不管是隋唐易代之时逐鹿中原,还是贞观时代横扫天下,抑或是武后时期李代桃僵,还是安史之乱的国破山河在都非常精彩。

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起兵占领长安,随后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就进入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强大的时候打遍天下无敌手,东南西北打了一转圈都没有人能够抵挡,孱弱的时候长安六次沦陷,契丹人、吐蕃人、南诏人等都曾经吃过唐朝的亏,也让唐朝吃过亏。但是都奇迹般地转危为安,大唐国祚不断。

隋末唐初的时候,云南缅甸一代有6个互不统属又文化相似的部落,号称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

其中蒙舍诏在诸诏之南,被称为“南诏”。因为实力相对弱,所以唐朝一建立,就立即投靠唐朝,投桃报李,唐朝开始不断的支持南诏,使得他超越其他的五个部落。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头领通过诡计兼并其他五诏,随后被唐朝册封为南诏王,成为天朝制度下的藩属国。

前期,唐朝国力非常强大,唐朝皇帝也能公平地对待这个小藩国,但是自从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的杨国忠开始,为了显威风,屡次压榨南诏,导致南诏起兵反抗,自此,南诏和唐朝就时战时和,总是乘着唐朝混乱就出来找事情,被揍回老家就安分一段时间。一直到902年被郑买嗣灭亡。

在南诏北犯的时候,攻打最远的地方是安南交趾城和成都。

太和三年,“蛮俘华民,必劓耳鼻已,纵之,既而居人刻木为耳鼻者什八。”——新唐书。 太和四年,唐朝李德裕前来镇守,南诏不敢犯境,蜀地遂安。惧怕唐朝报复,于是明年,南诏上表请罪。比年使者来朝,开成、会昌间再至。,当时皇帝唐文宗因为力不从心同意了南诏的请和,互相再次结盟。

对于这次战争,资治通鉴的记载是:

元颖以旧相,文雅自高,不晓军事,专务蓄积,减削士卒衣粮。西南戍边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蛮境钞盗以自给,蛮人反以衣食资之。由是蜀中虚实动静,蛮皆知之。南诏自嵯颠谋大举入寇,边州屡以告,元颖不之信。嵯颠兵至,边城一无备御。蛮以蜀卒为乡导,袭陷巂、戎二州……南诏寇东川,入梓州西郭。郭钊兵寡弱不能战,以书责嵯颠。嵯颠复书曰:“杜元颖侵扰我,故兴兵报之耳。”与钊修好而退。蛮留成都西郭十日

他们攻打到成都外城,才把手,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南诏人俘虏了很多唐朝军民,对于这一些俘虏,他们都是割下耳朵鼻子带走。哪一些被割掉耳朵鼻子的人只好用木鼻子来代替。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以斩首级来计算的,很少有割鼻子、耳朵的事,南诏却以耳朵鼻子为目标,显然是一个特殊的风俗。

这是什么风俗?在《蛮书》中有了类似的记载:

蒙舍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唯收耳。南诏家则贮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

南诏人在亲人死后,把耳朵割下来以瓶子收藏,这个可能是原始风俗,是祭奠先民的一种方式,他们把耳朵当作通神的东西,四时祭祀,所以也把这一些战俘的耳朵割下来带走,或许是认为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力量吧。

至于鼻子,则是可能是原始对待战俘的形式,回去记功祭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