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夏不采玉?

2020-11-07 20:06:13 作者: 为什么冬夏不

公元938年,石敬瑭建立后晋的第三年,接待了一个来自西域的使团,使团的国主因为狂热崇拜中原王朝,把自己的姓都改成了李,为何偏偏改成李姓呢?作为一个延续了1200多年的长寿王朝,也许想象不到其他王朝的更迭频率,又由于久陷吐蕃,消息闭塞,他并不知道在他即位前5年,唐朝就已经灭亡了,为了延续前朝与唐朝的密切关系,即位后他就给自己冠上了唐朝的国姓,并取了个很有气概的名字——李圣天,他的王朝也被称为“李氏王朝”。

这个人就是于阗国(新疆和田县)国王尉迟僧乌波。

▲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为了表示对中原的友好与臣服,当他得知后晋高祖石敬瑭即位,赶忙派遣使团前来慰问。

带来的贡品可谓五花八门,除了红盐、白氍(高档棉布)、郁金香、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一箱箱光洁莹润的美玉尤为惹人瞩目。

晋高祖石敬瑭对此十分满意,使者团队前脚刚走,他就指派供奉官张匡邺、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领队,带着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的诏书回访于阗国。

后晋使团到达于阗国都时,已是秋天,刚好赶上采玉的季节,也有幸目睹了盛大的采玉“剪彩”仪式。

但见华盖翻飞,群臣相随,一行人在卫队的护卫下,浩浩荡荡来到白玉河边,先由国王行酬谢天地之礼,然后,国王脱袜挽袖郑重地趟进白玉河里,非常具有仪式感地弯腰、伸手、开捞,刚划了几下水,就有人高呼:国王捞到上等美玉啦!

闻言,四周百姓振臂欢呼,争先恐后地下河捞玉。

国王捞没捞到玉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这一环节,谁也不敢下河,因为犯法。

而他们捞到的玉,就是和田玉中的极品——籽料。

和田玉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使用时间最早的玉,张骞西域之行,不仅开拓了丝绸之路,还引进了新疆和田玉料。

汉代以后,中国玉器的玉料大多来自新疆和田地区,但是,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明代之前还没有山料,直到明代晚期,才逐渐出现开采山料的零星记载,大规模开采和田山料始于清乾隆时期。

在这之前,获得玉石,多数靠在河里捞和滩上拣。

和田玉的原生矿脉,蕴藏在和田绵延近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中,长期的风化侵蚀剥离掉玉矿层的外衣,当这些碎玉被流经此处的河流冲击、翻滚、摩擦掉杂质,留下的就是精华——光滑细腻、润如凝脂的和田玉籽料。

夏日的骄阳将昆仑山脉的积雪融化,山上的碎玉随着汹涌的洪水奔流而下,但暴涨的水位和湍急的水流,都令人望而生畏。

到了秋季,河水渐落,那些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的玉石终于显露出来,正是拣玉和捞玉的最佳季节。

冬天是最不适合采玉的季节,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捞玉的难度不亚于卧冰求鲤。

到了冰雪消融的春天,玉石重新露出,又一轮的拣玉和捞玉开始了。

从唐代起,就有了对河中捞玉的管理制度,严格管制私自捞玉。

官方采玉时,也要在官员监督下进行,役工十几人一排,手拉手在湍急的河流里“踩玉”,官员站在高处监视,见有人弯一下腰,便敲一声锣,有记数的赶忙用红色标上,敲几声锣,就得上交几块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