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汉朝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据说是传世的汉末的文人的作品,因为在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作者的姓名。或者作者是谁已经不重要,那起自民歌的诗词与意境,被有感于心的文人一代代加以润色,最终形成古诗十九首凝练却朴素的风格。
我仍旧相信里面的主体来自民间女子的歌声与生活场景。之所以动人,因为有着大的时代背景。汉朝鼎盛的时期有人口约为六千万,但是在汉末的时候已经锐减到2000多万,汉朝的国土面积达到609万平方公里。如此广袤的国土,比之于现在,的确是地广人稀。而生产力相对于其他国家是先进繁荣的,但在历史上相对还是低的。
普通的人家,院落不奢华,低矮,所以汉诗有两种极端,一种就是京城无数的高楼,怎么歌颂辉煌壮丽都不错,另一种就是无限的平原,仿佛看不到什么房子。
而汉朝全民皆兵,每一个男子成年之后,都要服兵役和徭役。基本是在二十三岁开始。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已经成家安稳的年龄。如果没有事,一年兵役,极其远的路上算一年,前后不过三年。但是若遇到真正的战争,尤其汉朝末年战争频繁,就意味着出去的人,可能永远回不了故乡。
另外还有一些为生计远离家乡的学子,商人。
在了解了这样一个大背景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分外凄凉感人。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这是又一年冬天的开始,十月称为孟冬,乃是一年冬天的开始。这应该是北方或者中部地区的人家,最先感受风自北方来,而低矮的房屋在平原上头,小院落围着。由于视线广阔,风来得也无高楼遮挡,村落或有,但仿佛不够鳞次栉比的密集。地广人稀固然可以从土地上获得较为充足的粮食,但是也同样有居住的荒凉,人烟稀少。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能够在家园的附近就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四周连大树都会少。看见星空垂宇四方,这是怎样一个地方?汉朝虽有官方的日历,但民间尤其是农民仍旧会以日月星辰做自己的参照物,面对浩渺干净的夜空,做月亮星辰的崇拜和祈福。甚至月亮圆缺是对应日历的最实在景观。
在爱惜灯火的年代,皎洁的月色和星光同样代替了灯火的作用,一些家务比如浣衣也常在月光下进行,乃至唐朝也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但显然,这个女子今夜无多事,或者丈夫不在的家里,秋冬纺织会少些。
“三五月团圆,四五蟾兔缺。”
表面看起来是说十五号是月亮圆的日子,二十号是月亮缺的日子。但是古代诗词但凡经典流传的都不会有闲笔。
这是这个女子已经等到了月亮满的时候,对方没有归来,数着日子看月亮,月亮缺了,丈夫还没有归来。
那么家里有人出门,总会有个大致的估算,什么时候会走,什么时候回来。固然夫妻之间总会有离别,比如兵役徭役,但每天数着日子的过,固然能够表示分别之苦,但实际每天看月亮并不是主妇们的常态。但为什么,在这个女子身上,就成了常态呢?难道相思可以当饭吃?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这里我穿插一个小故事。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战国的竹简,坟墓中埋着秦国的两个兄弟,他们用文字在竹简上写了家信,一个写,我们正在攻打淮阳,希望母亲将夏天的衣裳寄过来,另一个写我和哥哥在一起,问候自己的母亲还有新婚的妻子。这些竹简历经2000多年的泥土沉埋,还能清楚看到上面的文字。
只是这两封竹简信再也没有机会寄给他们的亲人。或者战争使他们埋身在此,或者因为安葬他们的人无力将这些信托付驿站,又或者战争和死亡本来就是巨大黑暗的漩涡,被遗忘的被失落的,总总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