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写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诗中双关谐音巧妙无比》时,提到了苏轼的一首谐音诗,比起温庭筠来有过之无不及。
而且这首诗更有故事,今古两个版本一个索然无味一个妙趣横生。
谐音双关乃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这种谐音的方式,在民间的歌谣中常被使用,例如南朝民歌《西洲曲》、《子夜歌》等。在文人的笔下,也可以见到这种有趣的笔法,例如温庭筠的《南歌子词》、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等传世名作。
本文提到的苏轼这首谐音诗,虽然有趣,但算不得上乘的好诗,因此流传得并不广。
一、楸枰著尽更无期
在《全宋诗》中,苏东坡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席上代人赠别三首》:
凄音怨乱不成歌,纵使重来奈老何。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
天上麒麟岂混尘,笼中翡翠不由身。那知昨夜香闺里,更有偷啼暗别人。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前两首就不说了,其中第三首有些故事: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乍看这首诗,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臆,是内心的想法,莲子劈开会看到莲的想法吗?下围棋时,招法用尽就遥遥无期?破衣裳为什么会重逢呢?吃饭从来不会忘记时间是什么意思?这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还是古人喜欢的拟人呢?
这是什么破诗?
这首诗有不同的版本,这是最没有意趣的一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看宋人的一个版本就知道了。
二、楸枰着尽更无棋
在宋人洪迈的《容斋三笔·乐府诗引喻》中,这首诗是这样的:
莲子擘开须见薏,楸枰着尽更无棋。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
第一句的结尾字是薏,指莲心。莲子即怜子,薏的谐音是忆或者臆,莲子剖开是莲心,因为怜惜爱人,所以我的心中都是对你的思念(相忆)。
第二句也不是无期,而是无棋,苏轼用无棋的谐音表示无期,今天的版本直接写作无期,没有原有的味道。
第三句是缝衣服的缝,不是相逢的逢。破衫却有重缝处,重缝谐音重逢。今本直接写作破衫却有重逢处,与理不通。
一饭何曾忘却匙,匙即时也。
可以看出,洪迈书中记载的苏轼这首诗,句句谐音梗,读起来妙趣横生。假如看到今天的版本,全部一语道破,读起来则索然无味。
三、杨慎词《风入松》莲子擘开须见意,香丝到底相牵。
苏轼的这句“莲子擘开须见薏”,被明朝才子杨慎借用,写入了自己的一首《风入松》中:
刺桐花里咽新蝉。方响落寒泉。远山凝黛修蛾敛,谁妆点、淡粉浓胭。
嫩水靴文蹙浪,娇云卯色烘天。
碧池荷叶又田田,藕在阿谁边。莲子擘开须见意,香丝到底相牵。
留取团团宝月,西楼共醉婵娟。
莲子擘开须见意,香丝到底相牵。杨慎的这首词也借鉴了南朝民歌的手法,莲子即怜子,香丝即相思,相思难断之意。
四、苏轼谐音的特点
洪迈评价苏轼这首诗时,还说到:
世传东坡一绝句云:“莲子擘开须见薏,揪枰著尽更无棋。破衫却有重缝处,一饭何曾忘却匙。”盖是文与意并见一句中,又非前比也。
洪迈说苏轼双关谐音体现在一句之中,和书中在前面列举的谐音诗又有不同,洪迈说:
自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
齐梁以来很多谐音双关诗,前一句用比兴,后面表达实际的感情,也就是说,有些事的谐音,时候前后两句组成的。
“淮上能无雨,回头总是情。蒲帆浑未织,争得一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