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贵为13朝古都,繁荣兴盛,自唐之后一蹶不振,长安因何衰弱?

2020-11-12 21:40:13 作者: 曾贵为13朝

西安是中国最闪亮的一张名片,身为十三朝古都,它引人入胜的悠久历史,灿若繁星的古代遗址,和深沉浓厚的文化积淀,无不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千游客心向往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的都城长安,自然也是长安作为都城的最辉煌的一段时期,据史料记载在唐朝开元盛世,长安城的人口规模已过百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单是在此定居的外国人,就达十余万之多。

因此当你走在唐朝长安城的街道上,见到满街都是不同肤色,身穿各式衣着,高鼻深目的人,千万不必为此感到惊讶,因为此时的长安早已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似乎后来的历代帝王君主都对建都长安失去了兴趣,此后长安再也没有做过国都,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长安是凭借着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的地理位置,天生具备很多独一无二的优势,十分适宜作为中原王朝的都城,因此那些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统治者,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它。1、天府之国

中国自古是农业文明社会,发展农业始终是国之大计和立国之本,而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是王朝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自古受到黄河及渭河等支流的滋养浇灌,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最先获得司马迁笔下"天府之国"的美誉,定都长安首先可以解决国家的粮食问题。

2、四塞之地

长安周围险阻众多,易于防守。长安东面是华山和黄河天险,矗立着威名远扬的函谷关,南边有秦岭隔绝道路,西部是高山和一系列重要关隘,北边有黄土高原山脉绵延,因此处于中部平原的关中,很早就有"四塞之地"的称号。

在长安建都的君王,只需派遣兵将扼守险要,便可使敌军虽有虎狼之师也难以攻入。3、攻守兼备

与地处偏远的四川不同,长安不仅易于防守,也同样利于进攻。四川虽有蜀道天险,但是人口数量相对有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定都于此,偏安自保绰绰有余,但无法支持政权向外扩张的需求。

相比之下,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不仅拥有沃野千里的良田,人口密集,而且耕作技术和农业设施更加成熟,农业生产力更高。

更为重要的是,长安居于东西方交通要冲,道路四通八达,无论是与外部进行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还是开展贸易获取资源,都占尽地理优势,因此在长安定都,进可攻退可守,真可谓物华天宝,龙骧虎踞之地。

长安之名,始于汉高祖刘邦。当年秦朝施行暴政,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在弥漫无际的战火硝烟中,以前巍峨的咸阳帝都,也与秦王朝一同灰飞烟灭。

面对着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刘邦并没有选择在洛阳享受安逸,而是踏上了返回关中的漫漫征途,几年之后,一座崭新的汉朝都城矗立在关中大地上,刘邦将其取名"长安",寄托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望。

纵观整个汉朝历史,边境一直很不平静,尤其是北方的匈奴,隔三差五南下侵扰,战火蔓延至距长安仅数百里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保卫都城长安,汉朝全国军民上下同心,与匈奴铁蹄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较量,经过数代帝王的不懈努力,到汉武帝时期,匈奴已经被主动出击的汉军打得闻风丧胆,远远退入大漠深处。

在这场汉朝与匈奴的对抗中,定都长安,一方面帮助汉朝将战略重心集中在北方交战前线,另一方面长安本身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也让汉朝在危机时刻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最终创造了以农业文明战胜游牧文明的辉煌成绩,可以说,没有刘邦定都长安的远见,就没有汉王朝的威武强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