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全称《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摩崖石刻,隶书。所谓摩崖,就是在山体上找一块比较平的石壁,或者人工凿成一块平整的石面,然后在这块石面上刻字。《石门颂》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于褒城县之石门,即今陕西省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1967年因在此附近修建大型水库,将此摩崖石刻从崖壁上整体凿出,1971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石门颂》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全文共655字,它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的事。
褒斜道是由三秦通往汉中至巴蜀的一条主干道,它最早由史前时期的先民修成,南起褒谷口(汉中大钟寺附近),穿越秦岭,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褒斜道非常险峻,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原因,道路被多次阻断,又多次开通。《石门颂》记录了东汉时期一次凿开石门修通道路的史实。
对于《石门颂》,前人著录中早有记载,如郦道元的《水经注》、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都关注了《石门颂》。但当时的人们只关注《石门颂》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很少有人注意其书法艺术价值,因为它不像《礼器碑》那样庙堂气象,又没有《曹全碑》那样秀丽细腻,显得太粗糙了。
到了清代,《石门颂》的书法艺术才得到书法家们的重视。由于碑学的兴起,书法家们开始把兴趣转到山林野莽之间,寻找那些质朴自然的古代书法,《石门颂》的书法艺术美于是得到认识和肯定。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高浑”“劲挺有姿”“疏密不齐,皆有深趣”。
《石门颂》的书法艺术有其独到之处。大部分汉碑都是刻在平整的石碑上,书家可以静心地书写、刻工可以细致地凿刻,碑上的文字笔画和字形都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石门颂》是摩崖,要直接在山野崖壁上书写和凿刻,爬高上低很不容易,不会写得那样整饬一律,但正因为这样,写出来的字就开张放逸,显示出别样的力度和气派。由于《石门颂》摩崖长年累月暴露于野外,接受风雨的自然侵蚀,造成字迹的斑驳,更显得古拙厚重。
《石门颂》是隶书,具有隶书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形体多取扁方形,长横和捺画呈波势等。但它也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是其笔画自由飘逸一些,有一些动态的变化。它的线条粗细一致、圆润凝练,其横画微微上曲成弓状,其捺画和长横画没有明显的“雁尾”,而是顺着波势拖笔,看起来笔画较细,但蕴含着极大的张力。它的结体随字的疏密而有大小的变化,字形结构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新奇之趣。
近现代以来,学《石门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一生临写《石门颂》和《石鼓文》等,成为以雄浑厚重书风闻名的书法大家。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变化,当代学《石门颂》者更比比皆是,纵览各种书法展,许多写隶书者学习借鉴《石门颂》,使当代隶书更富于变化,写出了新的面目。
有人说《石门颂》是隶书中的草书,这种说法不对。《石门颂》应该是隶书中的正(楷)书,其最后几行题名部分可以看成隶书中的行书。隶书中的草书是章草,还有部分汉简上的草隶。
《石门颂》(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