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宋亡以后诗人改名,皇帝成了高僧

2020-11-14 09:39:46 作者: 一心中国梦万

前言

前天参与了一个小问题:“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这两句诗出自宋末元初诗人郑之因的《德佑二年岁旦》: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这首诗的背后,有着不少令人唏嘘的故事。一心中国梦,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万古下泉诗,有盼望明主之心。

一、诗歌简析

老街先简单说一写这首诗歌的含义,然后再说说背后的故事。读者们可以再回头读这首诗,又会生出种种感慨。

1、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我郑之因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只有逢人垂泪而已。

2、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一心想保全国土,拥护大宋,但是我所作的,却只有吟诵千古流传的诗经《下泉》诗。

注意,这个下泉诗,是有着深刻寓意的,表示了对于皇帝以及皇帝所代表的大宋领导层的期盼。

3、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日、天,都隐喻皇帝,日近出自《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晋明帝小时候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之说。

皇帝虽然离得近,但是皇帝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杜甫有诗云“天意高难问”。如今元兵已经占据的南宋大半江山了,皇帝有什么谋划吗?

当时宋恭帝赵㬎只有5岁而已,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66岁。手下的官员逃的逃,降的降,他们又有什么主意呢?

你问皇帝,皇帝又去问谁呢?

4、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郑之因生活在苏州,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大年初一,苏州刚刚沦陷。南宋都城在南方的临安,因此诗中写“向南拜”。

虽然诗人有“愿睹汉旌旗”的愿望,但是仅仅半个月后,谢太后带领小皇帝跪在临安城下,向元兵投降。

宋亡以后,郑之因悲痛欲绝,连名字都改了。

二、德佑二年正月里的故事

郑之因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德佑二年(1276年)岁旦, 另外还有个小注:時逆虜未犯行在。逆虏是指南侵的元兵,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岁旦,即大年初一。在新年第一天,郑之因写下了这首诗,并说元兵没有侵犯临安。实际上,两个月前,常州陷落,百姓被屠杀,很快苏州的守将献城投降。郑之因已经成了沦陷区的人。

《德佑二年岁旦》其实有两首诗,另一首写到: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正是在元兵的铁蹄之下,苏州又迎来了一个新年。

大年初一过了不久,在正月18日这天,谢太后派人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当时的元兵首领是丞相伯颜,他要求与南宋的宰相面对面会谈,结果吓得宰相陈宜中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当天夜里逃离了临安。

在蒙古铁骑已兵临城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义不容辞的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敌营与伯颜谈判,结果被扣留。

二月初五,宋恭帝宣布正式退位。元兵进驻了南宋都城临安,延续了近320年的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三、一心中国梦

明末崇祯十一年(1639年), 在郑之因曾经生活过的苏州,发生了一件事。

承天寺的僧人疏通古井时,挖到一个铁盒子。铁盒内有石灰,藏有一个铜盒,打开以后,是一本保存完好的书稿。上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这本书就是郑之因的文集名《心史》。

在宋亡以后,郑之因年年不忘故国,改名为郑思肖。宋朝皇帝姓赵,赵的繁体写作“趙”,思肖即思赵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表示不忘故国,所以坐卧向南背北。

文天祥有诗云"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后来他的文集名为《指南录》。郑思肖号所南,与文天祥有异曲同工之处, 《心史》则是郑思肖报国之心的写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