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口普查,都是如何做到准确的?

2020-11-14 19:17:34 作者: 古代的人口普

(七)清朝的人口普查最为实际,“摊丁入亩”致人数突破亿口大关

清朝的户口制度发展为每三年编审一次。但是,清代的人丁编审又出现了变化,直接为了收税而将人划分等级进行登记。清初的所谓“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16-60岁的男丁,而是承纳丁银(赋役)的人丁数额,不是实际的人数,是丁银的代名词。他们把贫富不均的人分成几等,不同等级的人收的丁银都不同。这时候所记载的人丁数已经不是实际人数,只是统治者为了收多少税而设计的。这其实是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的一部分,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根据田产来收税,因此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导致清朝人口激增。从乾隆(公元1736-1795年)开始,中国人口数字首次突破了1亿,接着突破2亿、3亿,到清朝末年已经超过4亿。

(八)民国的人口普查具有了近代意义,“四万万同胞”之说由此开始

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成员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户上门调查,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国民时期在1927-1928年举行了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后来发表的全国为47480万人口的数字是估算出来的。这样的统计显然是不太精确的,但“四万万同胞”之说由此开始。

作者:薛克光,酒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