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来比较重视人口调查工作,在古代就有人口普查的记载,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都有较为完整的人口资料。那么,我国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非常落后的过去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
(一)西汉时期产生了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355万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人口约有3000万,在经过秦末长期的战争之后,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萧何先跑到秦朝的丞相府,把有关户口、地图等文书档案都收起来并保管好。通过这些资料,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来的3000万降到1500至1800万。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丢失。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统计的全国总人数为59594978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精确的人口统计资料。
(二)东汉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为细致的人口普查
东汉时期,每年都要进行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此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在每年8月举行。调查规模也非常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以上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逐一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有人口56486856人,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三)隋朝的人口普查要当面看相貌
公元2-3世纪,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战乱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万。西晋统一全国(公元280年)后人口恢复到4000万左右。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公元291—306年)使人口降至1200万。隋朝建立后,对户口管理很严格,进行了多次全国规模的户口大检查,并且实行“貌阅”,就是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龄人口遗漏。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所以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隋朝户口统计比较接近于实际。据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清查,当时的人口总数是46019956人。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四)唐朝后期的户口管理混乱,不登门不核实只按上年人数主观增减
唐朝时,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最初的户口管理也很严格,但从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由于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户口逃亡现象越来越严重,到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后期,户口管理十分混乱,长期不做调查统计,“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户籍,稍加修改,然后就上报了。所以,这一时期没有较为准确的人口数据。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在唐玄宗天宝十三至十四年(公元754-755年),人口总数大约为8000万左右。
(五)宋朝的人口普查最具有性别歧视,女性不算人口数
宋朝初建,人口已由晚唐时的5300万锐减为1628万。宋朝政府对户口统计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在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系统中,以丁籍使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所谓的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就是说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除了丁籍制度,宋朝还有保甲簿统计,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张。但不管是丁籍还是保甲簿,都只统计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所以这时的每户人口都很少,但据估计宋朝鼎盛时期的全部人口近一亿。
(六)明朝的人口普查最为宽泛,包括人口、家产、牲畜等
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甚至没有明确数字。1370年,朱元璋为了整顿户口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这时候的户贴制度登记没了性别歧视。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年),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黄册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是明代主要的户口册籍,并且十年就重新登记一次,上面登记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写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