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加班”有加班费么?聊聊我国古代的“加班文化”

2020-11-14 23:19:37 作者: 古代“加班”

不知何时,"内卷"一词开始火遍了大江南北,从学习、工作再到生活,似乎万物皆可"卷"。内卷是指由于过量人数参与竞争而导致标准要求的急剧提高,内卷于国于人而言都是一种不正常的、恶性的社会现象。

而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最让他们头痛不已的内卷便是企业的加班文化,加班期间高效率赶进度只是少部分,而大多数情况则是低效的乃至无意义的磨洋工,更有甚者的加班原因只是因为别人都在加班而不敢离开,从而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

一些吃够了加班的苦的职场人开始对古代人的工作生活展开了想象:"要是我们能像古代人那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陶渊明那样'悠然见南山'该有多好啊!"

看到这些言论,笔者十分同情,但也只能很遗憾地告诉他们:"想多了"。古代只有闲人才有歌颂田园的机会,真正的忙人哪有时间写诗。实际上,古代人的工作也是十分辛苦的,他们加起班来比起现代人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

要想了解古代的加班情况,首先得搞清楚古代人正常的上班时间,要知道古代可没有什么"朝九晚五"、"八小时工作制"之类的口号,古人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态跟现在可谓是相去甚远。

据《诗经》记载:"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也就是说,当公鸡早上打完鸣后,朝廷里就站满了官员,而一般的老百姓可能会更随意一些,但也不会差很多。公鸡打鸣的时间大概是早上5点到6点不等,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说恐怕也只有高考的时候才会起来这么早吧。

可能有人就会问了,上班时间这么早,如果起不来或者翘班了怎么办?汉唐时期一般是罚钱,轻则一月,重则一年;而到了明清时期,除了罚钱外还有杖刑,也就是大板子大屁股,逃班的次数多了甚至还会被判一年监禁。

至于下班时间,"日落而息"的老百姓们自不必说,而官吏们的下班情况也是十分复杂,尤其是小吏,他们承担着整理公文、打扫衙门、巡逻检查等任务,因此他们往往在民众休息后继续工作,不可谓不辛苦。

休假方面,汉代对官员实行五日一天假,称为"沐休";到了南北朝后开始实行"旬休",即十天休一次假,不过这时候节假日的概念已经出现,传统节日加上皇帝等人的生日,实际上的休假天数还是很可观的。此后历朝假期均有改动,但大致在一年50~70天左右。

当然,对于古代的劳动者而言,假期什么的就基本不存在了,统治者们为了保证国家产能,一般只会在春节等极为重要的日子才会让子民休假,其余时间不仅要坚持劳作,历朝政府还会派遣"劝农官"来监督他们生产。

以上还只是古代人们的"正常"工作情况,想必不少读者们都已经开始眼晕了,然而这还不算完,古代虽然没有"加班"这一概念,但对于那时的人们而言加班真可谓是稀松平常。

首先是值宿制度,在其他人下班后,一部分官员总要留在衙门内用来处理夜间的紧急情况的,比如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时在当时的首都杭州午夜发生过一次大火,当时夜间值班的戚拱、董庆祖等人立刻带人前去救火,从而使得火势得以迅速控制。

除了值宿制度外,官员们是否加班与当时的皇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天游后宫、不早朝的皇帝一般会被后人们痛骂,但对于当时的官僚们而言可未必是坏事。然而一旦碰见喜欢勤劳苦干的皇帝,官员们往往会叫苦不迭了。

古代所谓的好皇帝们加起班来会有多努力呢?以秦始皇为例,据《汉书》记载:"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据统计,嬴政日均会看35万字的公文,而且那时的文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看起来更加费时费力,而秦始皇不仅要看,还要批改,工作时长可见一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