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遗忘的名将王越

2020-11-15 01:36:34 作者: 被后世遗忘的

朱见深建立西厂的时候,重用一个瑶族的宦官汪直。 汪直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是御史王越。 提起王越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他可是明朝时期一个文武全才的绝世名将。 只是因为他与汪直的关系,被世人认为,王越为了个人利益富贵和贪功喜名去攀附汪直。 虽然他对汪直并没有一味攀附,只可惜他后来也因汪直被贬而获罪。 一时间,王越曾经的那些政敌,更是对他落井下石。 最终王越在甘州郁郁而终,去世之后被追赠太傅。 然而他死后所享的殊荣,其实与他生前的功绩并不匹配。 这样一位才能出众,文治武功皆不俗的儒士将军,本应与李广齐名,却成为了一颗明珠遗尘。 今天我们就说说明朝这个传奇的进士将军王越。

王越,是大名府浚县人。 光念其王越的军事才能,他甚至都不输西汉李广,明朝将军中更是无人能出其右,古人称赞王越,有龙虎风姿,有豪情才气,有满腹谋略,于是乎古人曾云: “豪杰之势如公者,举世能几何人哉? ”史书中关于王越其人的资料多数被毁,这也是后人对他不加了解的原因之一。 唯一能够在史书中翻阅到与王越有关的文献记载,揭示了他的传奇经历。 据《王越年谱》记载,王越本名为“王悦”,十岁那年王越的父亲为他行占卜之术,其卦象显示,王越日后必成大器,便以此为王越改名,其父还曰: “喜悦之悦不若超越之越,字世昌”,邻里相亲皆认为此乃神灵所命之名,再加上他儿时就天赋异禀,张口便能成诗,兴趣爱好更是易于常人。 所以父亲便将他送往百泉书院读书,期盼他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 少年时的王越有感于两宋之亡、外族入侵之恨,时常愤懑于胸,所以苦读兵书,希望有所作为。 他身材修长,力大而善射,涉猎书史,颇有谋略。

景泰元年(1450年),王越在顺天府乡试中获第三名,次年则以第三十三名登进士第。《明史》记载,王越于景泰二年考中进士,虽然记录较为简略,可是他参加这次的科举考试,也是充满了传奇性。据《吾学编》记载,王越考试之时,考场上突然风尘蔽天,唯独卷起了王越作答的纸卷,很快就不见踪影;无奈之下,监试官又给他重新发卷作答。到了这年秋天,朝鲜贡试前来进贡,在这些贡品中,竟然有一份写着王越名字的进士卷,朝鲜使臣说这张卷子是随旋风一同而来。这可不是民间传说,就连朝鲜文学家都记载了这一事件。王越的廷试之奇,更是揭示了他的与众不同。

景泰三年(1452年),王越奉命巡按四川。景泰七年(1456年),王越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左都御史寇深颇为欣赏王越,将诸道章奏都交给他处理。明英宗复辟以后,王越因其姿态丰伟,在朝堂之上奏对声音洪亮,很快就引起了皇帝的兴趣。天顺四年(1460年)七月,他被越级提升为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调职、都察院出现人员空缺,内阁学士李贤向明英宗推荐了王越。看到王越身手矫捷、体态不凡,明英宗非常满意,便提拔王越为右副都御史。王越担任此职不久,朱祁镇又让他任大同巡抚。赴任之后他大举改革,修缮甲兵,精简兵卒,有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名山藏》曾记载,王越作为将军有胆有谋,同时又驭下有术。每次王越带兵出征,他势必要亲自检查军队中的饮食,而且给官兵赐酒赐肉,虽然在军费上花钱如流水,但是王越帐下的士兵,却愿意誓死追随于他。

王越带兵打仗,更有名将之风。这位将军多年守护在西北边陲,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历过上百场,他懂得如何快速刺探军情,如何辨别将士的怯勇,更懂得如何出奇制胜,一招制敌。有一次王越带着众将士巡防边陲,突然遭到寇贼伏击,他的元帅本想下令让军队骑马逃走,王越却制止了他的军令,他让众将士列阵防御,一时间寇贼不敢上前;到了薄暮时分,他又令众将士下马,所有人徒步前行。这一招让寇贼以为军队必然有后援,所以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王越凭借着这种迷惑行为,令寇贼不敢上前。正是因为王越的随机应变,在明朝冯梦龙所编写的《智囊全集》中,将他与汉代名将李广相提并论,他认为王越将军有着名将之风,皆能以出其不意之招制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