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服为何要在脖子上套一个白圈?并非为了美观,看完你就懂了

2020-11-15 01:36:52 作者: 宋朝官服为何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经·大东》

古人看来,百姓生活有四大需求,是为衣食住行,其中“衣”更是排在了第一位,可见我国先贤对于服装的重视程度。如文首《诗经》所言,衣服不仅作为一种保暖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以,历朝历代的官府都各有不同,就算是同朝之间,也会因为品级、职位、季节等原因而使官服发生变化。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明文记载官服的存在了。

公元221年,秦始皇一统江山之后,立即开始统一度量衡,同时包括官服的也开始进行标准化。他废除了国内原有的六种官服,只留下了一种黑色冕服,搞得朝内婚丧嫁娶都是一袭黑色,站远了皇帝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是什么身份什么等级。

这种情况还延续到了汉朝,也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要分辨官员等级只能看冠帽的样式,也就是那个时候,“摘乌纱”也就意味着罢官了。但汉代沿袭了周朝的绶带印珏,通过验证这些东西,还是可以确定大致身份的。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590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之后,开始用颜色来区分所有人的身份以及官员的等级。从下至上为别为黑、白、黄、青、绿、红、紫,其中屠夫商人等只能穿黑色,毕竟重农抑商嘛。

而六品以下官员用红色和绿色,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穿紫色。所谓的“大红大紫”在古时候就是官拜六品出人头地,而现在则是指火了出名了。

到了唐朝的时候,官服就变得更加多样,622年的时候,李渊就颁布了衣服诏,皇帝的服装增加到了12种,并分为冠服和冕服,其中冕服共计有6种。而群臣则有10种礼服,冕服与冠服分别为6种和4种。

唐朝末年,开启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其中战乱不断,导致唐朝的许多在官服上的礼数与标准都消失了,到了宋朝的时候,一方面宋朝以余留史料猜测唐朝官服并承袭,一方面结合宋朝本身皇家规制来设定。

1080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官吏品级确定官服的规定,改为用官吏的职位类型决定官服的种类,并且分成了7种。但无论是哪种,在它的脖子处一定会有一个上圆下方的白色的东西,而今在许多以宋为背景的电视剧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个玩意儿史称“方心曲领”,但并非只是作为一种装饰品。

曲领其实在早汉代就出现了。在当时的官服中都会在领子上有一个半圆的硬质内衬,就像现在的衬衫的衣领一样,为的是撑起最外面的官服衣领,使里面的内衣不至于“溜出来”而显得不雅。

这个曲领也延续到了唐朝,只不过唐朝将这个内衬放到了外面,并加在圆形衣领下加上了一个方形的饰物,表达的是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

唐朝之强盛成为后来各朝各代效法的对象,而宋朝也本想要沿用唐朝的官服,无奈中间的乱世让中间出现了“信息断档”,导致宋朝只能从史书臆测,设计出了自己的“方心曲领”。

宋朝的方心曲领虽与唐朝的形似,但宋朝的曲领并无硬质内衬,无法使衣领立起来。但相比唐朝时的方心曲领,宋朝的方心曲领变得更大更重,能够压住衣领,使官服服帖,倒也算是跟唐朝官服有异曲同工之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