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的匾额汇总

2020-11-17 10:31:36 作者: 古建中的匾额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

匾额一般挂在门上方、屋檐下。当建筑四面都有门时,四面都可以挂匾,但正面的门上是必须要有匾的,如皇家园林、殿宇以及一些名人府宅莫不如此。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匾额是中国古典文化一个灵动的缩影,是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是用来表达喜好、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形式。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匾额进行介绍: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题字牌自表家门的官署门第类匾额多悬于公堂之上的官家匾额对人歌功颂德的功德声望匾用来赞颂女性的贞节贤孝匾悬挂在庙宇门前的寺庙匾额多有用阁楼建筑的阁楼类匾用于书院内外的书斋类匾额

发源于秦汉时期的题字牌

匾额,是一种悬挂在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上方和室内堂壁上的题字牌。最常见的有矩形横挂,矩形竖挂和方形3种形式。此外,还有书卷型,蕉叶型和扇形等小件式匾额,多散见于园林亭廊、洞门、书斋小室和民居寓舍之中。

沈阳故宫崇政殿“正大光明”匾额

阿房宫

匾额最早发源于秦汉。据说秦始皇时,书体定为8种,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署书又称榜书,就是写匾额用的字体。

在当时,匾额常常以其题名而出现。如秦汉时期建成的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中,殿阁宫舍门阀等建筑上的门匾就有80余处。

南浔古镇广惠宫

成都传统的民居匾额

清代御赐天后宫“神昭海表”匾额

三原城城隍庙匾额

我国的匾额起步于两汉时期,发展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自有匾额以来,它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自表家门的官署门第类匾额

我国匾额历史悠久,寓意深远,虽历尽岁月沧桑,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仍能不时见到它们端庄文雅的身影,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匾额文化影响的深远。

这众多的匾额,按形式分,分为横匾和竖匾。

材质分,有木质、石质、灰质和金属等质地,以及琉璃匾、瓷匾、丝织、纸匾、竹匾等。按制作技艺分,可分为阴刻匾、阳刻匾、阳刻中刻阴曹之匾及阴刻阳刻结合之匾。

按匾文的外形装饰则可分为有框匾和无框匾,有框匾额的边框又分素平、雕刻与描金。

按匾文功能,则可分为官署门第类、官家类、功德声望类、贞节贤孝类、寺庙宗祠类、楼阁殿堂、书斋堂号类、婚喜寿庆匾类、医德教泽类,以及绘景抒情类等。

马氏庄园进士第匾额

“翰林第”匾额

“司马第”匾额

榆次常家庄园“大夫第”匾额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