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2020-11-17 11:18:06 作者: 生活在云南地

再者、便是布朗族淳朴的民风了。

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布朗族人仍保持着质朴的民风。在当地,同姓的族人可相互借种土地,且只需在言语上打声招呼即可,不必准备租金或酬金,每个族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在耕种时,若没有种子,还可向族人讨要,亦不会被视作无礼。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三口之家难免会在繁重的农务面前捉襟见肘,所以,族人往往会自发地互相帮助,不计酬劳地相互换工。与外界不同的是,参与换工的劳力会准备午饭,无需主人摆酒款待。哪怕在被时人称作“金钱社会”的当下,这种淳朴的风气仍被保留下来。倘若主人准备了一桌好酒好菜犒劳前来帮忙的族人,反倒会被视作小气。

日常生活中,布朗族人亦奉行互相帮助的准则。

举行婚庆时,男女双方要宴请所有氏族的同胞,男方所下的聘礼会被装入小袋中,分发给参与婚礼的族人。在盖新房时,主人会在第一天向前来帮忙的族人赠送烟草,第二天族人会赠予主人木材、竹子及草排,帮助主人张罗建材。布朗族猎人获取了猎物后,依照族规要将猎物的一条大腿交给寨子里的头人,其余部分亦要分成若干份,赠送给亲属友人,绝不独享。

同氏族的家庭成员通常会住在一起,极少会出现分家的情况。倘若某氏族人丁众多,不得不分家,则族人会提前盖好住房,让分出去的小家庭有住所。若没有给分家出去的小家庭准备住所,必定会遭到全寨人的嘲笑。在布朗族人看来,只有家族不和睦或家境贫困的家族,才会进行分家。

最后、再来看看布朗族年轻人的爱情观。

婚姻意味着传宗接代,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布朗族自不例外。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古代社会,布朗族的年轻男女却可免受汉家礼教的限制,自由恋爱。布朗族男女自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与外界婚俗大同小异,都是先经恋爱,随后再请媒人沟通双方家长,交换聘礼及嫁妆,最后迎亲完成婚礼。

比较特别的是,只有过了十五周岁并进行了“漆齿”仪式的年轻人,才会被视作成年人,获取参与社交活动的资格。所谓“漆齿”仪式,就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十五岁男女聚在一块,用红毛树的灰为异性涂黑牙齿。经过了“漆齿”的青年男女,便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了。布朗族小伙在皎洁的月光下,换上自己最喜欢的服装,拿着心爱的牛腿琴,来到心仪的姑娘所在的竹楼下。

在悠扬的琴声中,小伙会用幽默且动听的歌声敲开姑娘的心扉。如果姑娘对唱歌的小伙比较中意,便会打开竹楼的门,邀请男孩到家中做客。但“闪婚”这种情况,在布朗族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布朗族的男女,对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即便年轻小伙在“串姑娘”过后,与心上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步入婚姻殿堂,而是要经过长达两年甚至三年的恋爱期。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青年男女你侬我侬,一有机会便会凑在一起做伴。有时劳动繁忙,恋爱中的两个人没有机会碰面,他们便会使用树叶交流感情。当听说恋人会在某时刻途经某条小路时,便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树叶放在恋人的必经之路上,对方只要看见树叶便会明白自己的心意。外国人对送花颇有讲究,不同的花朵象征着不同的“花语”,布朗族亦有独特的“叶语”。

如果一片竹叶放在路旁,那么,一定是某个急不可耐的姑娘在对心上人表示“我在等你”;

若是一片红毛树叶,则代表着“我与你永不分离”;

松树叶的含义是“分别后我不断回头看向你”;

扫把叶则表示“我会慢慢地走,等你追上来”。

当然,布朗族的“叶语”中也有不少表示诅咒和憎恶的内容。倘若在恋爱的过程中,一方做出了背叛对方的举动,则势必会引发一段情仇。

这时,遭到背叛的男女会在对方的必经之路上放一片辣椒叶,表示“我恨你”。

比辣椒叶更可怕的,无疑是橄榄叶。若某个小伙甩了爱慕他的布朗族姑娘,又在某日回家时在路边发现一片橄榄叶,那还是溜之大吉为妙。因为,在“叶语”中,橄榄叶表示“我想把你剁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