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2020-11-17 11:18:06 作者: 生活在云南地

“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

——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便是崛起于公元前三百年的哀牢古国。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所属邑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中土汉国;公元76年(东汉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公元77年,汉国从洱海周边调昆明人进入哀牢地平叛,哀牢王类牢兵败被斩,怒江以西之哀牢王族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掸国)。后世南诏国统治者也是“哀牢夷”,《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今时今日,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便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由于布朗族人数量稀少,所以,国人对布朗族的了解比较有限。

今天,笔者便与大家分享布朗族独特的风土民情。

首先、是布朗族的建筑。

布朗族的建筑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名为“干栏”的竹楼;

一种是土木结构的房屋。

保山、临沧一带的布朗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双层小楼。小楼的屋顶形态各异,有些被修建为矩形,有些则被修建成圆锥体。小楼的墙壁,是由土基搭建的。在建造墙壁之前,布朗族人会用粗壮的竹子编织成篱笆,在地基上划出墙壁的雏形,随后用泥巴、牛粪的混合物涂抹在篱笆上,一层晒干后再涂一层,直到土墙成型。

西双版纳、澜沧地区的布朗民宅,则是“干栏”。干栏的结构比较简单,通体由竹子和木头搭建而成。在用直径超过二十公分的粗木搭建好干栏的雏形后,布朗族人以草排、木板覆盖在横梁上,搭成坚固的竹楼。从外面看来,干栏的屋顶就像是戏台上诸葛亮的帽冠一样。据当地有名望的老者说,这种干栏的屋顶结构大有来头。

三国时期,布朗族经常受到战火波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幸好诸葛亮率汉军挺进边疆,让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为了感恩诸葛亮的恩德,布朗族人将干栏的顶部修建成“孔明帽”的样式。与一般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一样,布朗族的民宅大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则用于饲养牲畜,有时下层也用做堆放柴草和杂物。

因为布朗族建筑的构造简单,所以,布朗村落中的建筑格式大同小异,就像是同一个模子里雕刻出来的一样。

其次、则是布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

在旧社会,因布朗族生活的地区相对闭塞,所以,族人仍保持着刀耕火种的传统,大多从事着最原始的农业生产。

在当地,种植得最多的就是旱稻。在整个旱稻种植的流程中,布朗族人会进行一套考究的祭祀仪式。例如,在选地期间,布朗村落的头人“借巴”会带着全村的青壮劳力来到平原上选地。一般来说,“借巴”选择的耕地往往是因论歇而荒废的土地。在选定结束后,还要请“布占”进行算卦,在求得吉利的结果后方可进行耕种。

除此之外,布朗族人对“烧荒”这一耕种环节的十分看重。在每年的“完苏”日过后,布朗族人便会开始准备烧荒。当地人认为,在“完苏”日过后的三天,是山风最大的时候,这时的山风能够帮助火焰将土地“烧透”。在烧荒的过程中,同样是全村老少共同“出征”,大家并排站在一起,请示了佛爷并祭祀鬼神后进行烧荒。在烧荒的过程中,偶尔会烧死一些误入耕地的野兽,这些野兽往往会被全寨人平分,人人都能获取一些兽肉。

当然,在交通便利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具被送到布朗族人的聚居地,布朗族繁琐且古老的耕种流程被缩短及简化。现在除了一些象征性的祭祀仪式照例进行之外,布朗族人已极少采用古老的方式进行耕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