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白发人:从诗词中看后妃们的幽怨之情

2020-11-17 19:17:04 作者: 上阳白发人: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这些男性诗人不过是从客观角度,出于同情而为被幽闭的宫人鸣不平,虽是情意感人,似乎又隔一层。隋炀帝之侯夫人做的《自遣》诗,才真正体味昭君之苦:

秘洞扃仙卉,雕房锁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说此诗体味之深,在于作者以自己与昭君相比,昭君还有一个可杀的“毛君”将之拖出幽闭,而自己却连一个该杀的“毛君”都遇不上,徒有花容仙态,也只能长老秘洞、雕房,这种孤苦又有谁能解救呢?联系她所作的《自感》诗所道:“庭绝玉辇迹,芳草渐成窠。隐隐闻箫鼓,君恩何处多?”“欲泣不可泪,悲来翻强歌。庭花方烂漫,无计奈春何。” “春阳正天际,独步意如何?不及闲花 草,翻承雨露多。”可知其愤怒、不平、幽怨、痛苦满胸怀,她精神上日日夜夜受着煎熬,后妃的哀鸣曲实在是凄楚动人。

就是一时得到皇帝宠幸的后妃,好景也多不长。因为帝王很少对后妃有爱情。一旦后妃色减貌衰,帝王便立刻另觅新欢,而将原来的抛置不顾。汉武帝曾宠幸陈阿娇皇后,并有金屋藏娇的传说。汉武帝后来还是把她废居在长门宫。陈皇后被幽闭在长门宫,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就拿出黄金百斤赠给相如,叫他写赋为其解愁,这就是著名的《长门赋》。据说汉武帝读后有所伤感,又和阿娇皇后亲热了几天,但也不过是几天而已,最终武帝还是把陈皇后废掉了。所以梁代柳恽《长门怨》诗一针见血地指出汉武帝 “无复金屋念,岂照长门心”。唐代诗人刘阜写下了陈皇后幽闭长门宫时的心情: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大诗人李白也作诗感叹道: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汉成帝的班婕好失宠后退居长信宫时,曾写下著名的《纨扇诗》,用以自伤自悼: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代诗人王昌龄为此很不平,也写了《长信怨》诗: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俳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实,“上阳白发人”乃是后妃中的普遍现象,翻开后妃史,可以说触目皆是后妃的哀鸣曲,她们的幽怨在她们的诗作中如泣如诉。北宋宫人所写的宫词,更加酸楚:

一入深宫里,经今十五年。长因批帖子,呼去御床前。

殿前轮值罢,偷去赌金钗,怕见黄昏月,殷勤上玉阶。

读其词,观其惆怅、无奈、忧虑的心态,怎不催人泪下。不知名的宫人尚且如此,就连有名有姓的皇后也发思无奈幽情,宋宁宗杨皇后所作宫词道:

春风淡淡水淙淙,携伴寻芳过小杠。

恼杀野塘闲送目,鸳鸯无数各双双。

杨皇后高贵无比,可是她走过小杠(即小桥)看花,无意中看到一对对鸳鸯自由自在地戏水,亲热无比,不由得懊恼与妒忌,其愁苦一句没说,然而却又尽在不言中。她还写道:“辇路青苔雨后深,铜鱼双钥昼沉沉。词臣还有相如在,不得当时买赋金。”更说明其不得君王之宠的孤寂、失望与沮丧。综观后妃所作一首首诗、一曲曲歌,可以说尽是后妃们对自己身世的哭诉与哀歌。

古语说红颜薄命,是讲一般女子身世的不幸,如果为后妃,其命运就更加凄惨。封建道德要求女子三从四德,守贞守节。帝王死了,还要带走一批年轻美貌的嫔妃,也就是说身为后妃也要随帝王死而不能生。如花似玉的年华、活泼旺盛的生命,却因帝王的辞世就要被活活剥夺生的权利,后妃们怎能不悲切哀怨?特别是那些有才华的嫔妃们,往往要对自己的身世唱出一曲曲哀伤之歌,一首首绝命词,就是后妃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血泪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