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雄关,登高远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雄关漫漫无尽路,血雨腥风数千年,内外本是同源生,终须携手创和平!
除了雁门关,中国还有九大名关: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它们均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您去过几个?
武士
走出雁门关时,回望群山,夕阳下山顶的勇士,执矛挺立,伸出左臂,似向苍天宣誓,雁门关将一直守候着中华大地,直到永远。
离开雁门关,已是下午五点多钟,按照行程计划,我们来到了忻州市住宿,准备第二天游览黄河边的碛口古镇。
#山西头条#
东门门洞的地面,也是有着明显车辙印的青石板路。
走过这承载着厚重历史,车辙印清晰可见的青石板路,走出雁门关东门洞,就从关外“胡人”的地界,进到了关里的“中原”大地。
雁门关东门
回望雁门关东门楼,高大的门楼份外威严肃穆,环视着前方的群山和大地,好像在说:“有我在这里屹立,就会阻挡住一切来犯之敌,让你们永葆安宁。”
门楼上方“中华第一楼”的牌匾份外醒目,也彰显出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险天”
体会完门楼的威严肃穆,门洞上面的两个字引起了大家的兴趣,“险”字大家都认识,另一个字是什么呢?大家纷纷猜测。
原来这两个字出自武曌之手,武则天的一生共造了十二个字,时至今日,这些字都难得一见。雁门关保留的这个字也就显得更加珍贵:草字头+田+弋=天,大概是有草、有田、戈字少一点(减少兵戈),原来是“天险”门。
东门天险门的外东侧有一个祠堂和一个驿站,祠堂名曰“镇边祠”,是为纪念春秋名将李牧而建,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等。
镇边祠
昔时奉命驻扎雁门关的赵国名将李牧,曾大破匈奴十余万兵骑,使得匈奴在十余年间,不敢再侵赵国,后人为其建祠,感谢他保一方安宁。寺内有一通明代石碑刻,记载了李牧的功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祠堂不光供奉李牧,也供奉其他守边守将,现在里面的偃公堂、群英堂、武安堂等,供奉的分别是姬幸、薛仁贵、杨家将等33尊从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守关名将塑像,雄姿英发,气宇轩昂。
姬幸(字偃)乃是雁门关目前已知最早的守将,为周武王之弟,因守雁门关有功,被赐名为姓,供奉在偃公堂内,偃公堂也就成了全球幸氏的祭祖之地。
镇边祠和旁边的驿站,在日寇攻陷雁门关后,均被毁坏,仅存地基,现在的祠堂是重建的,驿站也正在重建中。
游览完了镇边祠,我们准备登上雁门关门楼,去长城上登高望远。
天险门外盘山古道
登上门楼,居高临下,看群山莽莽,古道沧桑。
从天险门楼向下看天险门下山的路,蜿蜒曲折好几里,根本看不到入口,我们庆幸自己没有选择从雁门关景区东门进入景区,否则从入口到门楼,不知要走多长时间。
战鼓
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