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规定16两为1斤,筷子的长度为7寸6分?

2020-11-18 14:33:06 作者: 古人为什么规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即“半斤八两”,意思就是两者之间差不多,不相上下。但这里可能就有人好奇了,半斤和八两真的差不多吗?它们之间明明差了三两,怎么能说是差不多呢?差一两也是差啊。

实际上,在过去的大部分时间里,半斤和八两还真就是差不多,不仅仅是差不多那么简单,应该说半斤就是八两,这和我们现在用到的重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就现在的标准来说,一斤就是十两,半斤就是五两。

这个标准制定的时间并不长,距今不过才满六十年,而在此之前执行的标准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执行的时间就相当久远了,如果按照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时间来算的话,应该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当然,在此之前,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可能也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普及,而只是在某个或某些诸侯国里被使用。

夏、商、西周之后,历史进入大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按照比较认可的时间来算,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持续了五百五十年,可以说是相当长了,又因为在这一时期,周天子已经算不上天下共主,而每个诸侯国都是各自求发展,国内都有各自的标准,比较混乱。

商鞅在进行变法的过程中曾对度量衡有过比较系统的改革,但因为当时还是战国七雄时期,因此这个度量衡的标准也只能在秦国普及,而无法在列国间普及开来。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天下,面对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各种标准都不一样,这样统治起来是相当的麻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麻烦。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始皇要求统一度量衡,全天下执行一个标准,还有所谓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度量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了天下统一的标准。

据说在统一度量衡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钱币和长度的标准比较好定,但李斯在制定统一的重量标准时犯了难,不知道应该制定一个怎样的标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方便。

想不出来就不想了,李斯决定去请示秦始皇,秦始皇也没有给李斯一个确切的答案,他只需要下命令,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他来做,要不那些臣子还有什么用呢?

但是秦始皇却给李斯留下了四个大字:天下公平。这是制定各种标准的一个准则,李斯早就知道,显然这样的一个答案,给了和没给差不多,但是李斯在注视了许久之后,突然灵机一动,就将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了数,用笔画数来制定标准,于是就有了一斤十六两这个标准。

这个故事呢就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应该是存在时间不长的一个故事,古代未必会有,即便是有,估计也是编的,度量衡的制定不是小事,李斯这个办法和抓有什么不同?显然这是不可能被通过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先秦时期的那种木杆秤是鲁班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上面刻了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共计13颗星星,于是有了一斤十三两的一个标准,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时候,为了大家在称量的时候能够讲究诚信,不能欺瞒,又加了三颗星,即福禄寿星,这就有了一斤十六两的标准。

其实我们看,这个故事也不像是真的,实际上,度量衡统一的过程中,并不是让人去创造,因为在之前,早就有度量衡的标准在使用,只不过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在统一的过程中,只需要综合所有的标准,从中选择出最简易、最方便的一个标准就可以。

如果恰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标准都很简单方便,难以抉择,那么可以根据这几个标准,进行稍微的修改,等等。

总之,在秦始皇决定统一度量衡之前,这个一斤十六两已经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它这个标准在日常的使用中非常的方便。存在即是合理的,一斤十六两之所以存在也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适合当时的秤、物品称量的一个标准,所以才能存在两千多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