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三首,一首写人,一首写景,一首却是写历史
我们通常看到的《天净沙秋思》版本,是元朝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几乎所有爱好诗词的读者都读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28个字,写尽了晚秋凄凉孤独行旅中的心酸惆怅。而且28个字里有12种深秋意向,看似平淡却又精妙的组合起来,看到一副让人悲怆孤独的远人的画面。而这画面的意向所散发的人生孤寂而悲凉而沉重的感觉,扣动无数人的心弦。
在北方的人,看到古道西风,联想自己憔悴奔波的岁月。在南方的人,小桥流水人家,那是赏心乐事别家院,陪伴自己的是老树昏鸦。
日暮途穷,望门投止,都没有写,是人在旅途,茫茫一路的断肠感。投射人生很多时候是这么孤寂的旅程,天黑,路不熟。
这首诗打动游子,同样打动牵挂人的心。
马致远是元朝人,但是他出生的时间段是很有意思的,大约1251年出生在燕京路大兴府,也就是北京,21岁的时候,大兴府才定为大都,就是元朝的都城。按道理马致远年轻时代是生在了一个朝代上升期,皇城脚下,机会多多吧。但是元朝是个不靠谱的朝代,权贵多是征服起家的蒙古贵族,而且没有读书人上升的途径,因为没有科举考试呀。于是马致远只能不断地奔走,在塞外和北京城之间穿梭,谋求生存和出路。
一个有才学有理想的人就消耗在无边北方的路途上。孤独沮丧凄凉之感是贯穿了他的青壮年的。所以这首小令,虽然短,但已经有着人生无尽的沧桑感。而且由于此时诗词没有官方的加持推动,纯属于个人心情作品,更加带个人极致的感受,短小深邃,催人落泪。
我们几乎对这首小令崇拜到了耳熟能详一字不更的地步。但是这首天净沙小令,不但有更原始的版本,还有另外两首,这当然归功于历代学者的发掘和寻找。
让我们看一下这首天净沙更古老的版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凄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马致远
为什么我认为这可能是马致远最早的版本呢。你看,小桥流水人家,是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是古道凄风。这更符合马致远青壮年时代的北方阅历,而天净沙原本就是曲牌《塞上秋》,在北方,流水平沙更多见,荒无人烟更寻常。而凄风比西风更有主观体感,和后面的斜阳西下的西不犯重,让人有种尖锐的代入感。
但后来为什么演变成小桥流水人家这个版本?一个可能是马致远中年之后在浙江当过官,让这首诗的时空从北拉到南,更能引起广泛共鸣。
第二个可能,就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传抄错误,但是流传更有其魅力,使这首个人作品在时光中经过各种打磨而成为不朽的经典。
小桥流水人家,更涵盖南北,古道西风,更有历史的浑圆厚重。
那么马致远同期还有两首《天净沙》,让我们看下。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这平沙是马致远爱用的,也就是说,他的天净沙最初都是围绕塞外实际的感觉写的。第一首是重在人在天涯的孤独,成为千古名句,那么这首就很清新了。
秋天的塞外,一望无际的平沙和细草相间,中间有蜿蜒绿洲流水,视野舒缓开阔。用叠字斑斑和潺潺是主人的适应和欢喜。北国的秋天来得早,大雁飞过,远处是天上斜阳下的云朵呈现的黄色,一树树红叶点缀在连绵的青山上。
这是塞外草原舒缓壮丽的秋色,去过草原的人可以看到红枫是怎样一种美丽,一团团滚在青山之上,青草之间。
这首小令写得是景,草原秋色,让人有短衣匹马,弯弓射大雕的兴奋和愉悦。也证明马致远是经常游走在草原和城市之间的。他是凄凉孤独过,但也有被壮丽山川激起的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