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从诞生了国家制度之后,奴隶主王朝就建立起来了专门的军队制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所有的兵器也都基本从石制兵器逐渐被金属兵器所取代。
但是单纯从战争对抗能力上来说,若是仅仅只把军队聚集起来,还是远远不足以进行战争对抗的,而且不同的军队战阵,也会显示出不同的军队战斗力,于是也就出现了很多战役中数量处于一个劣势的弱军,若是组成了一个有严格统一管理的战斗队形之后,就能攻击虽为强队,但队形杂乱的强军。
《六韬均兵篇》中曾记载"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三军之众成阵而相当;一骑当步卒八人,八人当一骑"其实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要表述出,在单兵作战的时候,一般一个骑兵是打不过一个步兵的,但若是骑兵列队而行的话,则就可以在速度和灵敏度上远胜于步兵。
以至于在后来的国家发展过程中,军队的战斗队形逐渐形成,还发展成为了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格的方阵模式。
在卜辞中就曾记载"王作三师,左中右"的军阵模式,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周武王的陈师牧野"这一切都说明在殷商和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军队方阵作战的记录。
在远古时期,车只是作为一个运输工具而存在的,直到进入了统治阶级之后,就出现了用于战场的"戎车",从如今秦始皇陵中出土的战车,则就是"独辕两轮,方形车厢,长彀,四马挽驾"的规模。
从秦始皇陵出土的战车
春秋时期,由于多国之间战乱不断,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建立起了更为完备的但也具有各国特色的军队结构阵型。
对于作战车辆的排布方式,也多采取的是密集的横排方阵,这样的排布方式主要是通过战车之间的相互协作,那会多以"乘"作为军队的基本的计量单位,其中还多将战车和步兵进行组合,四马驾挽组成战车的头,而每车载甲士三人组成攻击方阵,左方甲士持弓,主射,右方甲士执矛,主击刺,而中间的甲士则就负责掌握战车方向,每当有十乘战车,就组成一个大方阵。
在开阔地区作战时,战车的冲击力非常强劲,就能很好体现出来,这是步兵很难达到的速度,所以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战车和战车方阵都是很频繁的被运用在战争之中,这也是机械化部队的最早的前身。
《司马法》书图册
在《司马法》中就曾记载过关于春秋时期楚国兵车阵的排布为"百人为卒,二十五人为两,车十五乘为大偏。今广十五乘,亦用旧偏法,复以十二五人为承副。"这句话这主要就是形容了当时战场上对于兵车的运用,虽然在后来的朝代中,车阵逐渐显示出不够灵敏的弊端,但是在军事作战早期,车阵的恢弘与人员的配置作战上机动性,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春秋末年时期,随着铁器的大量运用,拥有锋利和轻便武器的步兵就逐渐兴起,再加上弩和投石机的出现,则就直接促进了步兵方阵的成熟,孙膑曾这样形容步兵方阵的强大原因"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
《左传战国策》中记载了晋荀吴伐狄时期,就曾采用了"五阵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偏为前拒"的作战模式。
《左传战国策》书图册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将二十五名士兵,以五列纵队的形式排布出一个相互协作的方阵,而这样排布的方便之处便是,在两侧步兵遭遇攻击的状态下,可以极大地保护自己的统帅不受到攻击,同时还可利用两翼的士兵,实行包抄和夹击作战。
在步兵方阵中,不仅有普通的方形阵型,还有如圆形、锥形、钩形、雁型、蛇形、玄襄阵等阵型,其中如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尖锐迅速而两翼则就是属于坚强有力可以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割裂敌人的阵型。而玄襄阵则就是采用一种迷惑敌人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假阵,这种阵势更多的情况下是队列间距很大,旗帜偏多,而且是鼓声不绝,往往会通过模拟兵车行进、步卒行走的声音来欺骗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