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冬》:门前六处飞花,小梅江上先知

2020-11-19 20:55:09 作者: 赏读白朴的两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元朝白朴

说起白朴,人们都会拿他和马致远相比,因为两个人都是元代著名的杂曲作家。

但实际白朴比马致远要大二十多岁。马致远可以说是元朝人,但白朴却跨了两个时代,金朝和元朝。而且他比马致远的童年少年更加颠沛,父亲是金朝的高官,末世当中,白朴是曾经有过贾宝玉一样短暂的安稳富贵的。但是颠沛战乱的生活,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一生以金朝遗民自居,在某种程度,他无有马致远那种蓬勃的壮年锐气,马致远好歹还总想着在元朝混个官做。但是白朴,比马致远早二十来岁,国家灭亡,家庭漂泊,他很早就灰了心,36岁有当官的机会也不做。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就是游历山水,写各种剧本。相信是这些写作上的勤奋和朋友的帮助,他一生没有做官,但还是有普通人的幸福,他活了至少80岁。

那么白朴的诗词元曲作品有哪些特点呢?就是善于用第三只眼和手白描环境,比如他的一首《天净沙·秋》常常用来和马致远的相提并论。

”孤村落日晚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有人说,这首赶不上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但是白朴比马致远早二十年,而且老树昏鸦,落日这样的密集景色是先出现在白朴的文字里的。而且白朴的特点在这首小诗里也看得到,全在画外,没有出现人。但是给人感觉是一片江南暮色,而那点飞鸿,千静一动,那就是他自己。这种无声情境的造境之美,也是他阅历沧桑后,普通红楼梦一样,将自己设立在一个高处,但又不让人感觉玄幻。当然在共情上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明显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因为人人都会为古道西风瘦马代入自己。

来说这些,是解读白朴的文学风格,也正是如此有着和曹雪芹的末世经历,沧桑情怀,他才能成为名动一时,文传后世的元曲大家,他一生至少写过15个剧本,虽然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但也可以相见在元朝演出的盛况。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元朝白朴《天净沙.冬》

很多人说小诗如画。但明显到了元朝,小诗如画不够立体,小诗如境,才能更加吸引人。

我直觉这是舞台剧的背景,交代一件事情即将发生时候的状态。或者舞台上并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造景,但了解戏曲的人都知道,一些唱词和对白里,用极简的话就可以交代,这是文字的造境之美。

这是山区的村落。有庭院,竹篱茅舍,而且位置很巧,在山前水边,而且是大雪之后的新晴黄昏。但这个山村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外的联系,也不是世外桃源,因为这是边境上的村庄,在山上会有边关城楼,号角吹响,声音传到了这里。

小小庭院上头,有新月。

那么会发生什么呢?战争前冬夜的宁静,让这座山村有着冬天简单而美的安宁。使人有瞬间冬天的沉醉,却又有一丝不安。

这有着隐居之美的边村,和画角谯门对应。是站在城墙上看,还是站在庭院里看?令人回味。

如果放在戏曲当中,它应该是一种美的前奏,等待的可能就是被打破和蹂躏吧。

这里面的白描笔力,堪比红楼梦某些场景,如果你当每一个字都有意义的话。

而白朴之所以不做官,也是因为看不惯元朝的铁蹄肆虐,他不肯助纣。

那么还有一首《天净沙·冬》,则不会是为剧本造境而写,有着分明的自我和人生意气。

“门前六出飞花,樽前万事休提。为问东君消息,急教人探。江上小梅先知。”白朴《天净沙·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