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自画像: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2020-11-20 08:53:09 作者: 寇准自画像:

寇准自画像: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卒于公元1023年1,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宋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为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

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宋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最终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公元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寇准一生,宦海沉浮,但其生性豁达,诙谐洒脱,不失为性情中人。无论是正史,还是宋代文人笔记,都留下了寇莱公许多趣闻逸事,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颇值得玩味,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宋代文人政治家的形象。

《宋史》记载,寇准心直口快,不谙世故,说得好听点,是缺乏政治智慧,说得难听点,就是口无遮拦,楞头青一个,容易得罪同事,情商堪忧。澶渊之盟前,辽国大军南下,朝廷一片求和逃跑之声。宋真宗征求寇准意见,寇准一脸正气的说,谁说的要逃跑,统统拉出去砍了。吓得主和的投降派代表人物王钦若,一个哆嗦,差点尿了一裤子,寇准因此得罪了一大批主和派,也让王钦若从此记恨上了。

公事上,大义凛然倒也罢了,可生活上,寇准依然咄咄逼人,逞一时口舌之快,让别人下不来台,最终遭人忌恨。丁渭是寇准的副手,但为人奸邪,起初,俩人关系还是不错,寇准因此保荐过他。结果,有一次吃工作餐时,寇准胡子上沾上了残羹剩汤,丁渭很小心地为他擦去,寇准却取笑道,你如此一个声名显赫的大臣,竟然为长官溜须,让丁渭羞得没有找着地缝钻进去。从此,丁渭对寇准恨之入骨,寇准最后被流放雷州致死,与王钦若、丁渭的结仇有很大关系。

除了心直口快,不通情理这一特点,寇准还是一个很有气度的人,有雅量能容人。同时代的张咏,在成都作官时,听到寇准被封为宰相的消息后,就对同僚说,寇准虽然是个奇才,能够治国理政,奈何学术方面还是差点火候。这话传到寇准那里,寇准一点没多心,仍然敬重张咏。后来,张咏罢官经过陕西时,寇准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恭恭敬敬的询问张咏,先生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想了一会儿,说道,老寇呀,《霍光传》你不能不读呀。寇准一脑门子的纳闷,送走张咏后,寇准静心阅读《霍光传》,读到“不学无术”时,寇准哑然失笑,张公这是教导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呀。

寇准是不学无术的人吗?非也。宋史记载,寇准十四岁就会做诗,十五岁精习《春秋》,十九岁高中进士,因敢于直言进谏,被太宗称之为“朕之魏征”,政治上既能纵横捭阖,足智多谋,文学上亦成就斐然,著作成大集曰《寇莱公集》。且看其作为词人写的《踏莎行•春暮》“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既有对春色逝去的感伤惋叹,孤寂廖落,还抒发了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此词格调清新,华丽而婉约,不失为其代表作之一。

寇准另有一个特点,为时人所指责,就是生性豪奢,私生活不检点,放浪形骸,铺张浪费,喜欢炫富摆阔。同时代的宰相夏竦就说“寇准豪奢”,欧阳修在其《归田录》里,也记载了寇准的奢靡行为,寇准在主政邓州时,因年青时就已经发迹显贵,因而不点油灯,喜欢用巨大的蜡烛通宵达旦举办宴会,呼朋唤友,拥妓醉饮,就是醉眠房间,也要让蜡烛燃到天亮,后来,当寇准免官离开官邸后,继任者犹能看到厕所间堆满了残烛,实在是触目惊心。宋朝时,蜡烛是名贵的奢侈品。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