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为何“难封侯”?其自身弱点所决定

2020-11-21 12:52:23 作者: 被誉为“飞将

李广之所以这么有名,除了感谢太史公,还要感谢李唐王朝的极力宣传,一点点小事都可以吹成极大的功绩,奈何李广实在不争气,一般的名将勉强称的上,但绝世名将之名实在配不上,跟卫青霍去病更是没法比。然而最后经过宣传反倒李广的名声比卫青霍去病还大,但仔细看看,除了前期七王之乱建立的功绩可以称道,后期大战不是迷路就是伤亡惨重。

至于所谓的守城战,匈奴本就是劫掠而来,根本不是攻城,抢完就走,说李广多么牛,跟匈奴交手多少次,打退敌人多少次本来就是水分很大的东西。匈奴劫掠很多时候都是小股部队,没见记载李广守城匈奴如何伤亡惨重。反倒是史记将李广的个人勇武写得很详细,大家是不是觉得在看小说,真实战场的武将竟然不是描述他的统帅能力,而是放大他的个人武力,然而个人武力也不是体现在三军之中,而是要么打猎,要么跟人家斥候玩。

李广难封侯,是其自身弱点决定的其一,李广乃一介武夫,非智谋之将,难堪大任,也难立大功。武帝决定北攻匈奴,派四路军北进,目的是选取未来的伐匈主将。当时,在四路军将领中,唯有李广名气最大,其带领的军队可能被匈奴作为汉军主力而被重点对待。作为行军主将,李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说明其智谋不足。其结果可想而知。

其二,年龄太大,却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作为前军主将,要求年富力强者担任,卫青调李广为右路军主将无可厚非。因为,漠北之战,是汉匈决战,前军主将非同小可,非力强者不能胜任。古代两军决战,战术讲究的是,前军探路,左右迂回包抄,待中军主力会齐后,决死一战。因此,李广的右路军也是很重要的。有道是,沙场决战,哪里都是立功的地方。李广把当前军主将当做立功封侯的唯一手段,令人可笑。

其三,李广的前半生,大多都是作为戍边将领存在的。在守边时,屡立战功,威镇匈奴。但守边将士的战功不明显,最多得到朝廷的口头嘉奖。自从武帝向匈奴发动进攻战后,以李广的头脑,难以适应阵地战向进攻战的转换,看着别人立功封侯,作为老资格的军人,李广心里着急,越急越失措,最终错过汉匈漠北决战。

作为大汉的老将,有这么大的失误,即便朝廷不追究,李广也会羞愧难当。但在决战的紧要关头,出现这么重大的失误,朝廷怎会不追究?卫青查问,也是必然的。李广的命运就被定格了,他不是待在牢中,就是死在刽子手中。李广不愧是有血性的军人,自杀是唯一的出路。李广的死,由其性格缺陷决定的,也与汉代将士的立功标准有密切的关系,即以杀人的多少为评判功劳大小的标准。试想,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将,古稀之年,仍然征战沙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太史公出身名门,对同样出身名门的李家惺惺相惜,加上汉武大帝给他腐刑,仇恨武帝只能拿武帝外戚卫青霍去病开涮。李广气量小,是守城之将而非开疆拓土之将,政治思想与汉武大帝差太远了,仅凭个人勇敢和善待士兵留下好名声,战绩也乏善可陈鲜有经典之战。后人高估了李广的实力,我们佩服他爱兵如子,武艺高强,但战功确实不强。后人的评价可能有同情弱者的嫌疑,特别是后人诗中所写,卫青不败由天辛,李广无功缘数奇,就是后人同情李广的典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