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名词。而关于真正的赤壁之战发生地,却是自古争论不休,正所谓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饭后闲聊时间里,只要谈起三国,就必少不了关于真假赤壁之说。
北宋之前,当令“赤壁”一词名扬天下,大江南北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里,当属北宋词人苏轼所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其中渊源颇深,北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时任湖州知府的苏轼因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政敌诬陷贬谪到黄州。在这里,他创作了激情豪放、脍炙人口的第一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当时苏轼究竟是否知道黄州赤壁,是不是真正的“周郎赤壁”呢?苏轼的同僚和好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明确表示∶“古赤壁者,乃荆州赤壁也。”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赤壁史,根据的史料是陈寿的《三国志》。司马光的大作,相信苏轼也会研读一番。词中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苏轼玩了个很聪明的文字小游戏。
苏东坡是四川人,他初来黄州上任,有民间说法是,将湖北口音“赤鼻”误听为“赤壁”。范仲淹没去过岳阳,陶渊明或许也没进过什么世外桃源,作为文学作品,《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和都有虚构成分,苏轼在词赋中偏说黄州赤壁是周郎赤壁,我想这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区别。
苏轼贬居黄州为地方官,黄州的绵延俊秀风景,还有上古纯朴的民风,使东坡先生情注黄州,使其亦当造福一州之民众,那时没有当代互联网传播,只能靠文学作品的知名传颂,才会提升黄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故而有意含糊其辞,将赤壁古战场之名借到黄州,众多文人墨客既心意神会争相传颂,外地人也心驰而神游黄州,令黄州名噪一时,这大概是苏轼古代式“炒作”黄州的一次极佳典范,也是苏轼的性情使然。几十年后的南宋,东坡先生的词,也误使了后人把黄州当做真的“赤壁”,时著名诗人王炎游历黄州后亦作诗曰:“乌林赤壁事已陈,黄州赤壁天下闻”。
在这首词里,苏轼误解的不仅仅是周郎赤壁地名,他甚至改变了三国的故事。比如说,赤壁大战之前,周瑜和小乔结为夫妻至少已有十年。而苏轼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把周瑜、小乔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当然,作为嗜美酒如生命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他在醉酒时的成果,以致出现“赤壁”的时空巅倒,亦不足为奇也。
苏轼并没有肯定“黄州赤壁”就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但他的模糊定义还是误导了大部分读者,以至于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忍不住给苏轼勘误纠偏。
李壁,南宋宰相、诗人,不仅在当时官位显赫,而且在文史、政论领域享誉千秋。他就对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做三国赤壁古战场的历史观点表示强烈不满,所以特地针对苏轼,作了这首《赤壁》,曰:“赤壁危矶几度过,沙头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这首诗写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赤壁,从诗句看出,这首诗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纠正苏轼的“黄州赤壁”。
苏公的用心良苦,当时黄州人,甚至是整个淮南西路道的人(道,可作北宋省级行政区域,时首府于寿州)也是心知肚明。据《黄州县志》记载,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为了与赤壁之战的蒲圻赤壁(今湖北咸宁赤壁)相区别,特将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亲书门额,以证世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