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北京城下后,李自成提出3个条件,崇祯帝:朕宁可亡国

2020-10-28 09:42:53 作者: 兵临北京城下

如生命的向死而生一样,一个伟大的王朝也必要有灭亡的那一天。当这一天到来之时,无论君王多么的有能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前行。在中国历史上的诸多大一统王朝中,最让人同情的亡国之君莫过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他即位时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烂摊子。在统治阶级内部,东林党和阉党互相倾轧,失去了团结一致的组织活力。在帝国的内部,西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东北的女真人也开始反叛,不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还对中原虎视眈眈。

然而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崇祯帝依旧选择了两线作战,毕竟大明没有求和的皇帝。然而国祚更替不相信骨气,在日渐衰微的国力面前,大明还是走到了最后的关头。崇祯十七年三月(1644年4月),李自成已经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都城沦陷、改朝换代都只在这朝夕之间。但是农民起义军出身的李自成和历代乱世出身贵族的领袖不同,他并没有那么大的政治野心,甚至参加起义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推翻明朝自己当皇帝。于是李自成对崇祯帝提出了3个条件,只要全部满足,他立马退兵。

在《小腆纪年附考》中,有明确记载:

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条件一:裂土封王

闯王李自成崛起于西北大地,多年的起义斗争使得西北成了“大后方”,实际统治权早已经不再属于明廷。李自成要求的分封西北称王,实际上要的只不过是崇祯帝给他一个认可而已。但是大明没有割地予人的先例,让人家兵临城下了同意割地,天子的天威何在?所以从帝王感情上来说,被人逼着封王求和,崇祯帝是万万不能答应的。如果崇祯愿意封王求和,也不用劳烦他大老远的打到北京城下了。

条件二:犒军百万两白银

从李自成的立场上来看,几十万人跟着他南征北战,都打到天子脚下了,总不能两手空空的回去吧。而且一百万两白银对一个帝国而言,也并不是太大的数目。然而李自成并不了解崇祯的难处,他要是能拿出一百万两白银犒军,就不至于让李自成打到自家门口了。当初吴三桂提出要一百万两军费,国库早已经一干二净了,崇祯号召朝臣毁家纾难,结果这一个个中饱私囊之徒却个个叫穷。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在这些人家里搜出了两千多万两白银,结果他们连一百万都不愿意凑。所以李自成要求的这一百万两,崇祯就是答应了也拿不出来。

条件三:称王之后的相关特权

在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之下,无论是内部的封国还是外部臣服的藩属国,都需要尊奉大明皇帝的诏令并且按照规定觐见。但是李自成要求自己封王之后“不奉诏与觐”,想为自己谋求独立于现有制度之外的特权。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李自成也表示了自己愿意履行的“义务”:辽东打女真人,如果需要我上,你招呼一声就行;日后国内出现了叛军,我也可以出兵帮忙剿灭。从这一点上来看,崇祯帝为了大局或许真的应该考虑一下这些条件。

但是已经走到了灭亡前夜的大明王朝,真的可以靠这一点无法保证的希望起死回生吗?在位十七年,崇祯帝对这个国家比谁都了解,放弃天子的尊严和大明的骨气挺过了这一次,如果下一次兵临城下的是清军又该如何保全呢?想到这里,崇祯拒绝了李自成开出的条件,对替他传话的人说道:朕宁可殉国!

在李自成下令攻城之前,崇祯帝选择了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且留下了遗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