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失传的美食,会在日本走红?

2020-11-23 16:07:49 作者: 为什么宋朝失

虽然说起“吃饭”这个事儿,大部分人都觉得一日三餐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放在中国古代,却是一件让人奢求的事情。

那时候,一天吃几顿饭,那时候是身份的象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实实在在的匮乏。

最早,普通百姓不仅吃不到肉,连素食都很单一,除五谷外,多为野菜。

后来,中国历史经历了“唐宋大变革”,社会风貌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在饮食上尤甚,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

01

从豪迈到精致,从吃饱到吃好

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农作物创造出更丰富的食材。

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另一方面,唐朝以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和胡人的生活习惯不断融合,唐朝贵族对于胡人的食品非常热衷,“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而宋代则对于前朝各类胡食文化的甄别改造,逐渐使它们“汉化”,最终从盛唐的豪迈粗犷过渡到细腻精致。

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

这甚至吸引了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比如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完美的人——苏轼。

红烧肉,中国人食谱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今天的人们相信,正是苏轼在黄州发明的,这道美食也被命名为“东坡肉”。

刚好比苏轼晚生了一百年的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另一位美食家,他热衷于舌尖上的探险,曾流连于山野寻访美味的食材。

《山家清供》是林洪记录美食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各种以山野所产野菜、蕈菌、水果、动物为原料的食物,并介绍了这些山家美食的用料与烹制方法。

用筷子夹着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热气蒸腾的汤水中一撩拨,马上变出云霞一般的色泽,再蘸上“酒酱椒料”制成的调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种更鲜美泼辣的味道立即便激活了味蕾。

林洪将这种烹饪方式命名为“拨霞供”。

随后“拨霞供”从山野间传入市井,人们从中得到创造美食的灵感,将“涮”字诀广泛应用于餐桌之上,不独兔肉,其他肉片与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酱食之。此法传至今天,人们称之为“涮火锅”。

02

宋代餐饮业的发达

可见,两宋时的烹饪技艺已经相当高超。

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在宋朝已经成熟起来。

对吃的讲究实实在在推动了当时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市场餐饮间的竞争。

开封饭馆中杯盘碗筷等餐具开始慢慢齐全,各种菜品争奇斗艳,当时招幌广告流行挂名画、就连节日促销的手段也绝对不比现代差。

1997年,美国《生活杂志》回归1000年来影响人类生活的100件大事,中国有6件入选,其中排在第56位的就是宋代的开封饭馆和小吃。

《清明上河图》中,酒楼、 食店、 饭馆、 茶肆比比皆是,能辨认出是饮食店铺的就有四十几家。

如此繁华的市井,即便是身处皇城的君王也会在深夜望着城中漫天灯火心驰神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