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成书年代考实 兼及《西游记》成书的一个侧面

2020-11-24 04:00:54 作者: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我国明代产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它问世后一段时间内,曾对当时小说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目前的文学史著述缺少对该书成书年代的准确认定,致使该书文学史地位无形受到贬低。概略地说,国内文学史一般认定《封神》产生于百回本《西游记》问世(1592年)之后,而复旦新版《中国文学史》则认定其产生在天启年间(1621),即《金瓶梅词话》亦已问世之后。这样,论者无意中自然要用《封神》与“先出”的两部小说名著比较,着重的只是该书本身的文学价值乃至缺点。于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贬抑。因此,要客观地评论《封神演义》的成败得失,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准确地认定它产生的年代。然后才能论及它的文学史价值。

一、《封神》可能成书于天启年间吗?

在中国小说史研究中,鲁迅先生最早提出了关于《封神》成书年代的判断:“日本藏明刻本,乃题许仲琳编,今未见其序,无以确定为何时作。但张无咎作《平妖传序》,已及《封神》,是殆成于隆庆万历间(十六世纪后半期)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这个论断审慎清晰,所以现行文学史一般均采纳沿用。

但是,近年复旦大学章培恒教授发现了鲁迅先生引用资料上的一点失误,即张无咎在泰昌元年为《平妖传》作序时实未提及《封神》,提及《封神》是在崇祯年间重修此序时补加进去的。章先生据此提出逆推断,认为泰昌元年作序未提及而几年之后补加进去,说明《封神》应成书或出版于此期间,即天启年内。从此基点出发,章先生进一步探讨《封神演义》卷首李云翔序,根据序中“余友舒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一语,断定该书在天启年前仅有许仲琳编写的一册十回左右,系未完成稿,后经李云翔修改补写,而且补写的是主要部分,尔后方才出版。章先生不仅把自己观点写进《封神演义》前言《江苏古藉版》,而且经过压缩郑重写进自己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影响。

章先生的论点,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它是不能成立的。首先鲁迅先生误引资料可以纠正,但其推论却是不能逆推的。某些人在某年提及一本书,可证书必出版于某年前,这是必然判断;但某人至某年尚未提及某书,则既有该书尚未问世的可能,也有已问世而该人没有看到,甚或已看到而有意不提的可能,不顾及并彻底排除二、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就是孤立片面站不住脚的,以此为基础去考虑问题就缺乏推断应有的必然性。今日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我们还会遇到出版已久而自己竟无所闻的小说、书籍,四百年前的明代怎么可能每一小说出版后都是尽人皆知呢?何况章先生涉及的张无咎余家斗等人都是在写序做评论,不是搞类编目录,了解不到的也就无意去追寻提及,这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由这种不充分推断出发,章先生引出的推论颇为惊人:“李云翔序中明说‘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而《封神演义》这样的大书,在当时绝不是‘一册’的篇幅所能容纳的,这一册显然并非《封神演义》全书,既然不全也就必须续写。因此,所谓‘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这一段文字,是说舒冲甫购来的《封神演义》并未写完,托李云翔续成。”(《封神演义的性质•时代与作者》,《献疑集》311页)细一琢磨,章先生此论颇近呓语:因为《封神》不同于《三国》、《水浒》那种先在民间形成全部故事的小说,任何一段都可以抽出来称之为《三国》、《水浒》;《封神演义》书名已经直接指明了小说的内容所有,今本是三十五回方始出现封神榜,九十九回才完成了“封神”工作,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内容那它只能称为“商周演义”(《封神演义》第一回回首古风),绝不能称为《封神演义》,而李云翔笔下所透露的却恰恰是“封神”二字,工作已经完成了他又由何补起呢?再加上舒冲甫购买的显系印本而非手稿,那么请问“一册”未完成稿在流入舒氏手中之前是如何出版的?打着“封神”招牌却只有一册非封神的内容,读者会答应吗?仅只一册,批者钟伯敬(不管是否托名)怎么批阅,难道也删头略肚仅仅抓住书“脖子”(10~20回仅十回左右)就来批侃吗?只要思索,相信人们会得出结论,章先生的解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一册”二字呢?合理的解释是,舒冲甫重资购买的《封神演义》一部,内中有钟伯敬已经批阅的一册,尚未完成全部工作,余下的批阅由李云翔续成。只要不胶柱鼓瑟吹毛求疵,相信人们会接受,而且几百年来人们也正是如此看待这段文字的。退一步讲,册部形近,笔误或讹刻也并非没有可能。总之,仅仅抓住“一册”二字,就硬要再为《封神》添上一位“续写者”,实在牵强,再把这种猜测写进一部整体水平很高很严肃的文学史著作,给人感觉至少是不够慎重,为此白璧之瑕而惋惜。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