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平生最喜欢的一首词,景与情完美融合,婉约与豪放共谱乐章

2020-11-24 07:15:49 作者: 辛弃疾平生最

。此情此景,此情此景,又勾起了他对昔日好友的怀念来,也让他追忆起东晋陶渊明思念亲友的事情来,词人不由得将他想到的这一切融进心中,谱写成一首蕴藉着词人很深很浓烈感情的词作《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是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此时辛弃疾因为不得重用,离开仕途已有四年之久,过起了投闲置散的闲居生活。

他在信州铅山(

铅(yán)山,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修建了新的住宅,住宅就建在东期思渡瓢泉旁边,他在新居还修建了园林,亭台等休闲场所,新居中有一座以陶渊明的《停云》诗义命名的“停云堂”。

陶渊明的《停云》诗,本就是为思念亲友而写的,陶渊明在自序里写道:“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

在陶渊明隐居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他的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后园内依次栽培着着按季节时令绽放的鲜花,可是陶渊明美好的愿望却不能实现,他叹息无奈,忧愁充斥着诗人的隐逸的生活和胸怀。

异代相逢成知己,这句话用在陶渊明和辛弃疾俩人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一个东晋名士,一个南宋词人,相差近千年,但是两人跨越时光的情境和感同身受竟然是这样的相似:一个隐逸,一个接近于隐逸的闲居,但却都有着对故友知交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也曾填过一首《临江仙·停云偶作》的词,就有仿照陶渊明《停云》思念亲友的含义而作的,词中的句子“偶向停云堂坐,晓猿夜鹤惊猜”便是咏吟停云堂风光的,词作同时也抒发了落职后的寂寞心情。

所以辛弃疾谱写这首《贺新郎》的时候,一开篇就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

或许在辛弃疾一生建立的朋友圈中,随着职场的变更、时光的流逝,有的朋友很可能成为天各一方的存在,成为他乡异客,成为必毕生再难谋面的、只能借助于书信问候的朋友了。

还有随着生命的发展,生活阅历和认知的改变,对朋友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体悟会慎重起来,这往往会带来独特的体验,找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知心朋友会越来越不容易。

前面说过,有必要重提一下,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闲居多年,他的朋友圈亦或朋友圈的动态也越来越少,对朋友的所知也就越来越少。

因为知心朋友越来越少,所以辛弃疾才颇有感慨地说出知交零落的话来,这就很好理解了。

词人接下来讲述了在岁月的匆匆流逝中,自己只是平添了白发而一事无成的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几个可以谈心的朋友。

这几句看似是用平淡自然的口吻说出,但字里行间无形中流露出了词人此时心境的孤单。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

生活中没有让词人真正开心起来的人和事,他只好将一腔的深情倾注在自然景之上。

词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将青山人格化、个性化

。所以看到远处的青山,觉得那才是妩媚的事物了,他含情脉脉地看着这妩媚的青山,在词人眼中,多姿的青山也似乎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