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禹钧瓷—一以贯之的钧窑血脉

2020-09-22 10:26:28 作者: 华禹钧瓷—一

在钧都神垕的钧瓷大家庭中,有一类钧品,你说是炉钧,他道是卢钧,莫衷一是。

是炉钧,还是卢钧?这是个问题。

其根源,在于没有理清中国钧瓷的历史根源与发展谱系。

在神垕,卢钧也叫“炉钧”。卢钧,是由清末光绪年间神垕镇卢氏家族复烧的一种有着自家鲜明个性的仿宋钧品。因其姓卢,故称“卢钧”;也许“卢”“炉”同音,又叫了“炉钧”。

但是,追根溯源,炉钧名号,起于景德镇,而非神垕镇。

景德镇炉钧创烧于清中期雍正年间,盛行于雍、乾时代。其后,逐渐衰微。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时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协理陶务的唐英,派遣厂署(办公室)幕友吴尧圃前往河南禹州考察钧窑,“搜物探书寻故老”。

由是,雍正七年以降,清宫档案屡见景德镇的仿钧记录,“将年希尧(景德镇‘督陶官’)烧造来的仿钧窑磁(瓷)炉大小十二件呈览(雍正皇帝)。奉旨:此炉烧造得很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造字3332号)”云云。

大宋时代,钧瓷曾是宋徽宗的御前之器,钧窑或钧官窑是“五大名窑”之一,遗址在河南禹州古钧台。

600年后,钧瓷第二次成为御前之器,深得雍正、乾隆的喜爱,被称为炉钧,遗址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

从钧窑到炉钧,是一次跨越时空、自河南禹州走入江西景德镇的“传承”,传承大宋钧窑;钧瓷从河南禹州走到江西景德镇,是一种传承,更在传承中求异“创新”:“文章制度虽有别,以今仿古将毋同”(唐英:《送吴尧圃之钧州诗》)。

唐英的“毋同”,就是景德镇“仿钧”即炉钧,必须“推陈出新”。

时下,神垕镇王金合先生的钧瓷作坊,取名“天合坊”。

据说,“天合坊”出自于高人指点,一则取意钧瓷实乃天工造化、天人合一之器,二则嵌入了王金合先生的一个“合”字。

听起来,似乎妙不可言。

但是,言及血统与渊源,倒不如“天合坊”先前的名号“炉钧坊”,真切而实诚。

神垕卢钧也称“炉钧”。

但是,景德镇炉钧向来不以卢钧相称。

神垕卢钧起于民间,景德镇炉钧本是大清帝国的官窑。

神垕卢钧以仿宋钧为使命,流转于乡野民间,主旨是一种传承;景德镇炉钧烧造的均为御前之器,深藏于大清皇宫,主旨是传承下的“毋同”与推陈出新。

从宋徽宗的禹州钧窑到雍正、乾隆的景德镇炉钧,这是钧瓷600年间担当皇家官窑一脉相承的血统,更是中国钧瓷“咸与维新”,生发而出的一个新的高度、探索而得的一个新的方向。

在神垕,似乎都觉得王金合先生的炉钧看上去“另类”而“毋同”。

“另类”与“毋同”,就是与神垕卢钧乃至神垕钧瓷,很不相类,很不相同。

鹤立神垕,美轮美奂。

一个“另类”,缘何有着如斯眼缘呢?

似乎,还没有谁能给个理由,说个明白。

道不欺人,道不远人。

这个道,顺理成章,来得自然而然:宋徽宗时代在河南禹州创烧的御前之器——“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600年后在大清督陶官唐英、年希尧等督导下,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被“传承与创新”为雍正、乾隆的“景德镇炉钧”;时下,雍正、乾隆的景德镇炉钧,再在王金合先生的“传承与创新”下,转身、变幻而为神垕镇天合坊那有着自家鲜明个性的炉钧作品。

王金合先生上下求索几十年,取法景德镇炉钧,糅合神垕卢钧,以神垕陶瓷材料为传承基点,以革新小炉煤烧钧瓷(不论神垕卢钧还是景德镇炉钧,均以小窑炉烧成,炉钧之名也由是而得之)为大窑煤烧钧瓷为创新支点,将雍正、乾隆时代景德镇御窑厂的炉钧,推向了一个新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

它的金斑、它的胭脂红、它的美人醉,乃至它的天合坊炉钧的基础釉,凡此等等,总体而言,与神垕卢钧乃至当下神垕钧瓷,不在一个系统内。

尽管创新不少,它的釉色,大体上还是可以归入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炉钧釉色体系下。

毋庸讳言,在神垕镇与景德镇等瓷区双向交流中,“景德镇因素”愈发而为眼下神垕钧瓷转身乃至转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