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天,古人有哪些奇特的取暖方式?

2020-11-24 12:54:06 作者: 在冬天,古人

周末的北京突然迎来了降温和降雪,街上的人们纷纷穿起了棉衣和羽绒服。在御寒手段有限的古代,除了烧火取暖,古人们还有哪些奇特的取暖方式呢?今天,小普和大家一起了解下。

“壁炉”与“火墙”

在秦朝时,贵族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壁炉”“火墙”的方式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发现了三座“壁炉”,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

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到了明清,“火墙”的做法更加成熟。建筑师会在宫殿的墙壁中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面挖火道,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古人的“羽绒服”

提及羽绒服,会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近代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其实,原始版“羽绒服”在古代便已有端倪。唐代安乐公主的“羽绒服”百鸟裙用羽毛制成披挂在外面。《新唐书》记载:“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一种名为“鹤氅”的御寒服饰,例如“雀金裘”“凫靥裘”分别以孔雀毛与水鸭毛制成,也可以算作“羽绒服”。

低能耗暖椅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细致地记录了他发明的“暖椅”。他声称暖椅能把周身全部容纳进去,暖椅前后各有一扇门,两边安有木板,臀部下面和脚下都装有栅栏。用栅栏是为了让火气进来,用木板则是让暖气完全保留下来,前后安门是为了前面进人后面进火。并且在暖椅上设置了一个扶手匣,用来盛放笔砚。别具匠心的设计,却有着超低能耗,从早到晚只需四块小木炭。暖椅除了可以坐躺外,甚至可以成为轿子的替代品。

《闲情偶寄》中“暖椅式”的配图

除了“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古人也会“尚持杯酒御轻寒”,甚至在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雪”。在御寒手段多种多样的今天,愿每一个人都能有跨越冬天的精神力量!

(本文由“京社科”编辑整理,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