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为何斗不过讲“仁义礼智信”的儒家?

2020-11-24 16:05:16 作者: 以韩非为代表

儒家在思想文化层面上长久起主导作用,直到现在,反映儒家价值观的古语照样是人人会背两句,什么“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个人以为,现代社会许多人喜欢抢占道德制高点,借着三观名义对一些法治案件中的受害者随意指点批判,甚至衍生出荒唐的受害者有罪论,其中恐怕就有几千年来儒教洗脑的原因。

从这层来看,法家在中国历史上与儒家相斗一直落于下风,要探究原因,还得回到汉朝前法家思想自身的一些特征上去。仍然以韩非举例,韩非的主张是禁绝其他学说,独尊法家,在他看来君王如果任由民众被这些五花八门的学说影响,民众就会是非不分;君王如果自己也兼听这些学说,同样会造成治理混乱。简而言之,韩非和商鞅一样,都想简单粗暴、搞严格单一的思想专制。

但法家思想专制与儒家不同,打个比方,法家是硬刀子,儒家是软刀子,严苛的刑罚是直接割人血肉,无孔不入的礼教是慢慢渗透进血肉,如果想维护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后者无疑比前者更好用,这是法家输给儒家的一点。

在君臣之道这方面,法家主张也比儒家激烈。韩非提出要尊君卑臣,把君主和臣子摆到了矛盾对立面,“强公室,杜私门”,君王必须有绝对的权威,君王定法出令,一切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君主的手中,而臣子不能有自己势力,以免成为误国权臣。但这显然不符合封建王朝的需要,君王只能平衡势力,如果臣子毫无利益可言,为什么要傻头傻脑地忠君?

韩非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儒家主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肯定贵族的特权,把礼教看得比律法重,这又符合了封建时代贵族集团的利益需要,封建王朝是私家财产,如果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话,皇帝身边还有亲信拱卫吗?

所以法家的法治长久作为辅助而不是主流思想存在,而儒家却历经千年发展变成了更适应皇权需要的教化武器。用道家的话来说,这大概也算一种“以柔克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