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人物】袁露 ‖ 长宁县17岁进士侯启忠

2020-11-25 16:11:50 作者: 【方志四川•

双河镇凤凰村(今介湖村)

弘治五年(1492年),16岁的侯启忠在秋闱中考中举人。第二年的春闱,再中三甲进士126名。

17岁的进士是什么概念?明朝的进士平均年龄在32岁左右,唐朝白居易27岁进士及第,尚且踌躇满志地在大雁塔上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54岁中秀才,55岁中举人,这是封建社会老童生真实的写照,而更多人的人从青丝熬成了白发,终身不第,侯启忠只用了17年,就走到了很多人一生也不曾登上的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弘治六年的春闱,和侯启忠一起高中的同乡有叙州区的刘武臣,时年34岁的南溪区刘景寅。

无所畏惧的勇敢

我曾比较过同饮淯江水的敬业模范侯启忠和周洪谟的差别:周洪谟早期的诗文恣意浪漫,奏折措辞也十分直接,他26岁以榜眼之荣登上政治舞台。遭逢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他在景泰帝朝大展宏图之际,遇上英宗复辟被雪藏7年,后因明宪宗继位再次走到了政权中心,政治上的大起大落和世代儒官家庭的廷训,再加上一直靠近皇权核心,让中年以后的他文风和个性逐渐谨慎和内敛。而侯启忠17岁中进士,初登政坛的前12年正处于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中兴”时期,历正德皇帝之后又迎来明世宗朱厚熜早期的励精图治,他一直外放地方官,出身盐户而身逢盛世,使他的气质中蕴含着无所畏惧的率真勇敢,这在安化王叛乱事件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正德五年(1510年),分封在甘肃安化的藩王朱寘鐇不满明武宗的亲信太监刘瑾乱政,以“今特举义旗,清君侧”的名义,向明朝中央政权宣战,杀宁夏总兵姜汉和镇守太监李增,联络都指挥使周昂等军官起事。此时,34岁的侯启忠任陕西布政司参议,因检查工作从甘肃平凉到了宁夏,叛军随即把侯启忠关了起来,并威胁如果不跟随起事就杀掉他祭旗。侯启忠的人格魅力和滔滔口才在此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叛军非但没有杀他,其中的秀才张凤和部分参与叛乱的人反而被策反,在瓦解了叛军军心的同时稳定了平乱的前方。朝廷的大军还没到达,驻守宁夏的游击将军仇钺已平叛并擒住了安化王,待到刘瑾的侄女婿曹雄带领的部队到后才发现无叛可平、无功可立,几乎现场上演《琅琊版》中赤焰军被剿情节。侯启忠和仇钺商议后将所有功劳归于曹雄等人,面对曹雄的刁难,他光风霁月坦坦荡荡,“如果能让城内外的百余将士活下来,我个人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在安化王之乱后,太监刘瑾被问罪凌迟处死,在此事中真正有功的侯启忠升任湖广副使。

丽日山

侯启忠一直担任地方官,从陕西参议升任湖广副使,直到三品江西参政,他分管过屯田水利,整顿过吏治纲纪,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四川通志》评价:“安化之乱,倡众削平,精忠尽节,播闻中外”。他的诗歌存世不多,以眷眷游子之心写下吟咏故乡的《西溪歌》和《登高赋》,描绘了故乡的大美山水;在陕西写下大气磅礴的《彭总制济物西平十咏》:“长鲸翻江江石裂,城郭灰飞野流血。妖祲迷茫日色昏,鬼哭阴沉水声咽”;在江西任职时写下《德安道中野望》:“南北万重山,茫茫指顾间……催租人未已,村落闭柴关”。这些诗作无处不闪耀着少年进士的才华横溢、光风霁月的胸襟以及对百姓疾苦深深关切的人性光辉。

《长宁县志》(嘉庆版)

按照嘉庆版《长宁县志》的记载,侯启忠归葬于西门外三里的丽日山,山名今已失考,按距离推算也许是今天的凤凰山,也有可能在凤凰山侧。我曾到凤凰村寻找过丽日山和侯启忠墓,秋风萧瑟,西溪呜咽,白露为霜,草木零落,连村上80多岁的老人都表示没听过丽日山,更不知道墓地所在,甚至不知道这片土地曾孕育了这样出类拔萃的少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