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今人遗忘脑后的纸质书籍,在古代发展中不可不知的一些细节

2020-11-25 22:32:52 作者: 被今人遗忘脑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世界文明有着极大的意义。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精髓都是通过文字记载在书籍上传承下来的。

那么我国古代的图书,究竟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竹简、木牍时代

进行总括的话,我国古代的图书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种叫手抄本,一种叫印刷本。顾名思义,前者是手写时代的书籍,后者是印刷术出现后的产物。

手抄本最早的形式称为简牍。“简”就是竹片,“牍”就是木片。

许多竹简穿连在一起叫做策(册),古代通常把1篇文章编为1册,这也是书籍最早的计数单位。

古人编简成册之后,会在两端加上空白简,以起到保护作用。这两个空白竹片也叫做首简,随着后来的竹简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管理,首简外面会提上书篇名,这便是我们后世书籍中扉页的起源。

还有一个小知识点可能让很多人理解错了。在毛笔出现之前,记录文字都需要刀刻。由于竹片表层油脂多,又容易生虫,所以需要将竹片拿火上烤,这个步骤叫做“杀青”。

可是秦朝出现了毛笔,不需要刀刻,因此定稿之后只需将竹青削掉就可以写字了。削竹青的步骤也是“杀青”,意为定稿的意思。现代所用的“杀青”一词是毛笔出现后的削竹青,而不是之前的烤竹片。

相信有些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都说竹简,但没有人说木简呢?

因为先秦时期,竹简是写书用的,木头片主要用于内容较短的公私文书,等于现代的办公专用纸。

一块木片叫做版,写上文字便摇身一变成为牍。木牍因为用途不同而名称不同。在木片上记录物品清单或户口明细,这叫做“籍”或“簿”,虽然它俩都是竹字头;在木牍上画地图,这也是今天“版图”的由来;古人称书信为尺牍,主要是因为写信要写在木牍上。

二、纸帛时代的手抄本

竹简木牍之后,慢慢出现了帛和纸材质的书。

帛属于织品,一般幅宽2.2尺,4丈为1匹。古人一般将帛书折叠后进行保存,比竹简方便不少。比如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就是由整匹帛写成后折叠放入墓中。

不过后来发现折叠后的帛非常容易破烂,于是他们开始在末端放一个轴棍,然后从左往右卷束在一起。

这种方法应该是从汉代开始的,因为汉代开始将书籍的数量称“卷”,这与先秦的“篇”应该是同一个数量单位。这个“卷”可能就与纸帛书的保存方式相似。

除了卷轴式的书,我们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便是折本书。在很多影视剧中,大臣给皇帝上的折子便是折本书。

卷轴式的书有的可以长达几丈,翻阅起来非常不方便。于是开始出现在裁剪好的纸张上,正反两个方向都写有文字,然后折叠起来,纸张两端再各加一张硬纸进行保护。

目前有一种说法是,折本书不是我们发明的,而是印度传入的。因为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记录,印度的佛经最早使用折本式的书,后来启发了我们开始广泛应用。因此折本书也称为经折装或梵夹装。

折本书与卷轴相比虽然阅读方便了,但如果内容多会叠成厚厚一摞,拿着非常不方便,阅读的时候还容易散开。为方便阅读,市面上又出现了旋风装。

旋风装就是选一张大纸作为书皮,然后把折子从首页到末页都粘到书皮里边,连书脊也包在一起。这样看书需要不停地翻阅,古人评价曰:旋转如风,因此也被称之为旋风装。

如果你无法想象旋风装到底什么样,那你就找一本现在装订的书,旋风装是现代图书装订的雏形。

三、印刷本

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装订图书的方式也有了很多发展。一些现代描写唐末和北宋的古装戏中,文人书房中的书都是躺着放的,其实这还有待考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