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董
来源 | 史学嘉
天启时,黄河多次决堤,黄淮地区经常泛滥成灾。据相关历史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灾区延安府大旱,许多人吃山间蓬草度命,蓬草吃尽吃树皮,树皮剥尽捆吃观音土,不几日腹胀下坠身疾而亡。安塞县城,亦婴遍地,呱呱而啼,今日弃明日死,后日复有人弃。崇祯二年(1629年),兵科左给事中刘燃建议,裁减部分驿站,将每年裁驿节省下的经费,充当军饷。
崇祯十二年(1639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在原征“辽饷”、“剿饷”之外,再加征“练饷"。陕西省州县官,为催通钱粮及各种“加派”,牌催差守,三令五申”,逼得各地“人逃地荒",“民穷彻骨”,“千里荒山,寂无人烟”,“满目荆榛,瓦砾四野”,到处都呈现出一派荒凉图景。明末大规模农民起义,早在天启初年就已正式拉开序幕。
明政府派兵镇压,起义虽在半年内即遭失败,但白莲教群众一直坚持秘密斗争,“一呼响应,百万成群”,从未停止过反抗。明统治者害怕运河再次被切断,特别在漕运咽喉之地一兖州,驻兵防守;护漕官兵,在所谓“伏莽窃发,岁岁见告”的情况下,提心吊胆,时刻处于紧张戒备状态。庆阳、淳化、绥德、洛川延川等府,州、县,到处都有农民军兴起。
崇祯二年(1629年)春,王二、王大梁分别在黄龙山区和略阳、汉阴跟明军作战,牺牲;王二的余部退进黄龙山苜蓿沟,王大梁的余部退往四川,以后都加入了别部农民军。这时,陕西的农民革命斗争浪潮,滚滚向前。一开始,农民军不仅拥有全副武装的精锐步兵,而且还拥有控弦带甲的精锐骑兵;起义的队伍打到哪里,就受到哪里的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各地的饥民,争先恐后参加革命,有的甚而连家带口,以米脂县为例,全县几乎十分之七的人都加入了农民军。陕西地方高级官员,都被眼前这种天翻地覆的局势吓得惊慌失措,束手无策。陕西巡抚胡廷宴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彼此攻讦,互相推卸责任。武之望忧惧成疾,惶恐自杀而死。
消息哄传京师,举朝震惊,议论纷纭。明政府派遣杨鹤继任三边总督,前来陕西,负责镇压农民军。杨鹤到任后,采取“剿、抚并用,以剿行抚”的狡猾策略,对农民军软硬兼施。所谓“剿、抚并用”,用他自己的话讲,即“服则舍之,解散安插”,“聚则歼之,扫荡廓清”;所谓“以剿行抚”,即“剿一处”、“抚一处”、“安插一处”,“善后之后,仍不废防剿”,此之谓“真荡平”。明统治者对付农民军的手段,自 始至终,总不外“剿、抚、困三法相机并用”
,其最终目的无非为了“真荡平”,彻底消灭农民军。
起义之初,农民军的首领极大、小小有数百,小股数百人、千余人或数千人不等,大股万余人或数万人不等,其中著名人物除最早牺牲的王二、王大梁外,还有王左挂、王嘉胤、点灯子(名赵胜、赵四儿,一说名孟长更)、紫金梁(名王自用,又称王和尚)、神一元、神一魁、可天飞(名何崇谓),以及自称“闯王”的高迎祥和自称“八大王”的张献忠等。
崇祯二年春、夏之际,王左挂转战于真宁、三水(今陕西枸邑)、耀州等地。该年夏初,他率众与明军廛战于云阳,被万余官军、乡兵包围,趁一个大雷雨之夜,奋勇突围,走淳化,入神道岭。次年春,他攻打宜川,失利;转攻韩城、郃阳、清涧、安定,又失利;北奔怀宁河(今称槐里河),为明军追逼,接受了“招抚”。他的部下苗美、飞山虎、大红狼等坚决反对投降,率领残部八百人继续和官军战斗。闰四月,官军追苗美等至安塞县铁叶寨,随之又追至贺家湾,苗美、飞山虎、大红狼三人不幸均为叛徒所害。王左挂受“抚”后,并未得到好结果,这年秋天,仍被明政府定计杀死;跟他一起投降的人,也都遭到杀害。历史的真假只是后人的考量和猜测,这里只是小编的个人己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