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4个,文圣,齐静春,崔巉,陈平安
1文圣,原型荀子,年少无名,老来发力,儒家三四之争,后来被搬出文庙,自诩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主张“性恶论”,强调人生来便有欲望,需要后天加以正确引导与教化,注重社会秩序的规范,提出人定胜天的理念。老秀才这个角色还原度挺高,除了溜须拍马。
2-3.崔巉和齐静春,韩非子和李斯。两人是同门师兄弟,师从荀子,也是荀子最有名的两个弟子。首先提一点,这两位都是法家集大成者。荀子作为儒家人物被人诟病很多也来源于此,与剑来书中所写相差不大,也是写崔巉离经叛道的原因,齐静春说愧对恩师,我觉得也是这个原因。
李斯学业有成,入秦为官。为秦谋天下,提出秦灭六国顺序,被采纳。与韩非子的交汇点也在这里,因为第一个要灭的就是韩国,韩非子是韩国公子。放在书中那便是大道之争。韩非子入秦游说秦王,李斯上书劝阻,韩非子被捕入狱,在狱中被逼自杀。剑来书中齐静春是因为“君子欺之以方”,后来自愿抗下天劫而死。洞天就是一个牢笼,齐静春的“自愿”也可以说成是被软胁迫,可以不死却不得不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斯与韩非子,崔巉与齐静春不是个人关系的敌对,而是目标理念不同而形成的敌对关系,个人原因参杂不多。
李斯的成就与地位,个人觉得李斯的才干是很牛皮的。秦朝建立后,统一货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都是李斯提议并参与,对后世来讲贡献不是一般大。另外荀子学说中的事攻学问也是李斯发扬光大,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法家的执行者。老兔子这个人物我觉得还原的还可以。
接下来就说韩非子,韩非子的学问起于儒,传于法,归于道。所以书中齐先生的学问基石可能不是儒释道,可能是儒,法,道。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不是依法治国),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为后面的君主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石。
个人觉得齐静春对韩非子的还原并不高,因为齐静春的君子人设太太太强了!!!以“润物细无声”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为过。人设太强的结果就是,这个人物后期不好处理,哪怕总管多次写齐静春年轻时脾气不太好,爆粗口,也改不过来这个人设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齐静春因为这个人设,后期写齐静春的抱负不好写,这个坑不好填。老秀才的抱负,崔巉的抱负都有写,齐静春的理想是什么?这个“言念君子,温润如玉”的人物该安上一个什么理想抱负才对得起这个人设。反观韩非子的法学思想,参杂“法”“术”“势”,妥妥的帝王之术。虽然不一定要按照韩非子这个人物写,但我感觉总管后期处理齐静春这个坑不会太好写。
4.陈平安,原型王守仁,字阳明。先说一下王阳明。历史上王阳明是个很牛皮的人物,后世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古今完人!是个完成了读书人最崇高理想的大佬。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创立了心学流派,最主要的是还很会打仗,是不是跟陈保安很契合,讲道理,王阳明的人设比齐静春牛皮多了,临死之际,一句“我心光明,夫复何言”让人感慨万分。
阳明的学说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讲的大概意思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所以我觉得书中陈保安练拳何止是练剑,同时也在问心。偏偏王阳明的心学也是讲究道理不在高处,事事皆可修心,最后心学大成便是“不动心”。(大意即是生活处处修心,点点滴滴磨练,克制自己私欲与恶念,临到有事发生不会被私欲和恶念所蒙蔽)所以很多人吐槽陈平安的人设,实际剖开来,总管是以王阳明来写陈平安的话,陈平安这个人设是没有问题的,要怪只能怪王阳明太牛皮。
“知行合一”,知行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不单是理论与实践的意思,在当时是针对朱子理学提出的“知先行后”进行批评。认为“知行”应该是一体,不应该分开。大意即一个人根据他的道德本心,知道一件事是必须做而且应当做的,就必然会马上落实到行动上。当然这一点还要结合“心即理”“致良知”,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致良知”的意思大家也可以去自己查一查,我怕表述不好,毕竟个人见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