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短短几句话,将古时戍守边疆的将士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0-10-06 13:42:50 作者: 《采薇》:短

古时经常征兵戍守边疆,或是直接上战场厮杀,久戍在外的士兵们饱经风霜,因书信不便,而且没有固定的作战地点,与家人之间基本音信全无。《采薇》反映的是周宣王时期与猃狁的战争,由普通士兵所作,诉说自己经历战争之苦、久不得归的哀伤之情。

久戍在外,思乡心切

首章便以“采薇”起兴,“薇”即现在的野豌豆,粮草不够,就只好以此充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个字分别显示了薇生长的三个不同时期,由刚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从时间上这是递进的,它也象征着士兵的久戍不归。“靡室靡家,猃狁之故”,猃狁是当时周宣王时期北部的少数民族,经常会侵犯边境,所以就要征兵抵制侵犯,这也反映了戍守边疆战士的悲哀,开篇便是这种忧伤的基调,营造出了一个压抑悲凉的意境。

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开头,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反复吟咏,后面的句子有的变换字词,有的改弦更张,转换为新的感情或生活场景。首章的“曰归曰归”,已有“岁亦莫止”的感慨;第二章的“曰归曰归”却是“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的忧思,行军途中不仅要忍受又饥又渴的痛苦,又与家人音讯相隔,彼此毫无联系,诗人的感情波动更大,痛苦之情更加强烈;第三章的由首章的“岁亦莫止”变换为“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随着时间的流逝,士兵的痛苦也与日俱增。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在古代,“国”是指王城和国都,居于“国”的居民称为“国人”,“国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承担军赋、兵役、徭役,当国家有重大事故,就会被召集去从事安保工作,与居住在郊外的“野人”相比,享有更多参与政治、接受教育等一系列权力。而士阶层作为国人的主体,他们享有更多的权力,所以他们对国家有着超越普通人的认同感。他们把从军出塞戍边看作是为王事而奔走,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士兵来说,忠于职守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想到这,士兵也就找到了一个精神寄托,但这个寄托到头来也是无济于事,诗人的痛苦还是有增无减。

第四、五章是士兵追述从军作战的战斗生活,这里也由忧伤的思乡之情转而为激昂的壮志豪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是花开的意思,“常棣花”常常用来象征兄弟情深。这两句是兴句,自问自答,以引起下文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浴血奋战的兄弟们在战场上的情深意重,而且能够感受到大周军力的强大以及壮士们的壮志豪情。“戎车既驾”之后就在战场上开始拼命厮杀,“四牡业业”一句,以驾车雄马的高大象征着士兵将帅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便写出了战争的频繁。第五章是战斗场面的描写,“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表现了军队阵面的恢弘和军事设备的精良,“岂不日戒,猃狁孔棘”两句,显示出军情紧急,猃狁实在猖狂,不断日日戒备,一刻也不能松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第六章写士兵在归途中抚今追昔,昔日从军时,正值美好的春天,柳条迎风飞扬,这里不仅道出了战士对故乡和家人的依依不舍,也说出了战士即将奔赴战场的壮志豪情。“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日归来,却遇上风雪交加的冬日,身经百战的他得以侥幸归来,他的内心是充满沧桑的,我们看到了他那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喜欢,也感受到了他对时光的无奈,“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如今虽已踏上征途,但想到征途上的艰难险阻,谁又知道我心中的忧伤?士兵充满着痛定思痛的悲哀,除了对自己旅途艰难的忧伤,还有另一层忧伤在这里没有点明,但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潜台词,那就是对家人情况的担忧,常年在外,与家人音讯相隔,也不知道家人过得怎么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