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都是当时名士,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敦开始并不想杀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为他所用,但是两人对王敦都没有好感,自然不肯听从王敦的摆布,于是王敦就来询问王导的意见。《晋书》对此进行了很详细的记载: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
王导最开始的两次沉默是不愿意,最后的沉默则是一种默认。于是王敦就杀死了周顗和戴渊。等到后来王导整理中书省的各种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了周顗曾那样言辞恳切地为自己说话。而他做了什么呢?他默许了堂兄王敦对周顗的处置,默许了周顗的死亡结局。
想到此,他痛哭流涕,对自己的家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也就说是,王导虽然没有因为心中的恨而直接杀死周顗,但周顗的死却和王导有关系,是他默许了周顗的死亡,是他间接杀死了周顗。或许,王导余生都活在悔恨之中吧。
其实王导就是钻了牛角尖,他和周顗是很好的朋友,应该知道周顗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他不可能袖手旁观的,但是他偏偏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的,觉得周顗就是不肯帮自己,才有了后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