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写下一首如画的送别诗,画里画外都流动着美,读来让人陶醉

2020-11-27 09:39:12 作者: 刘长卿写下一

他们虽然殊途同归,但又同样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也怀有同样淡泊的胸襟。正是这种“同病相怜”的原因,让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谈论人生、畅想未来,在润州度过了一段休戚与共的时光。

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归竹林寺时的场景。

开篇两句描写的是诗人遥望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就在此时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苍苍”是深青色,“杳杳”是深远的样子,一句从视觉上进行描写,一句从听觉上进行渲染。

灵澈上人的归宿处竹林寺,掩映在青山中,当天边的最后一抹余晖映射在竹林寺时,远远望去显得古朴而典雅,诗人笔下的竹林寺愈发显得具有朦胧的美感了。

这时,寺里传来了阵阵暮钟声,打破了青山的寂静,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似乎这是催促灵澈上人归山的钟声。

在诗人绘声绘色的描写中,第一句营造出来的静态的画面美和第二句营造出来的动态的音乐美,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苍苍”和“杳杳”这一组叠词的使用,凸显了诗句朗朗上口的音乐感,也突出了诗句中蕴含画面的层次感。竹林寺与竹林寺的钟声互相映衬,互相配合,坐落于青山中的竹林寺,也被诗人点染出古色古香的氛围和情调,韵味十足,美不胜收。

刘长卿的这一组叠词,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王维笔下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者是同样精致的构思,同样精炼的语言,在朴素中蕴含着秀美,在平淡中生发着不凡。

后二句是诗人对送别场景的实写,灵澈上人辞别归去,他戴着一顶斗笠,披带天边一抹夕阳的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走向他的归宿,青山深处的竹林寺。

诗人伫立在路口,目送着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结句“青山独归远”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浓厚深情。

如果说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了诗人的思绪,那么在一抹夕阳的掩映下,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的灵澈上人的背影,则勾起诗人的归意。

诗人从耳闻而目送,心驰神往,这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诗人对朋友饱含深情,但不为朋友的离别而感到感伤,这是由于两人同怀平静而淡泊的心思,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澈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返归竹林深处的清寂风度。

送别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情,往往令人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因为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并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在诗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帧帧精美的、令人回味不尽的画面,画面中不仅有“远看山有色”的苍翠青山,也有钟声萦绕的、古色古香的竹林寺,更有局部特写的、跃然纸上的人物,画面外则还有呼之欲出的诗人的自我形象。

读刘长卿的这首画里画外的小诗,能给人带来视觉与听觉的享受,以及身心的愉悦,人们会陶醉在这如画的诗环境中、如诗的画境中。诗作会随着时光的流动而流动,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诗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