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基本上都学习过一篇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背景毕竟特别,当时法国经历普法战争,进入长达20年的低潮期,德意志的统一让法国失去了欧洲领头羊的机会,此后每况愈下。
正因为普法战争的士兵,不仅割让领土,还有承担数额庞大的赔款,事后,法国急于重整雄风,恢复高卢人的骄傲,于是急需各种资源来增加国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涌现出了前往南美、亚洲等地的淘金热。
在普法战争之前,虽然经历大革命法国王室被废除,君主封建体制瓦解,但是新出来的内阁制效率低下,王权隔三岔五的复辟,原来的贵族思潮并没有瓦解,虽然衰弱,但是仍然占据社会的主流,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一一个压抑的社会氛围中。
早先不事生产的贵族的聚会方式落入平民阶层,成为一种风气。生活在底层,靠低廉薪水度日的菲利普夫妇也没办法摆脱,他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机会逃避聚会,在一次次的逃避之后,曾经的亲朋好友也对她们慢慢疏远,靠省吃俭用来度日子,这让他们渴望金钱、渴望富裕,甚至渴望一个有金钱的亲人。
穷的时候,他们害怕遇见别的朋友,也害怕遇见比他更穷的亲戚,正好印证了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格言,当碰见于勒,曾经那个不学好,被家人看不起的败家子弟弟的时候,他们自然地逃避,但是知道他从南美他发财了,这意味着菲利普可能会得到一笔不菲的金钱,所以,他们的腰板一下子硬了起来,对于勒亲切万分。
于勒也从这里感受到了金钱的作用,也感受到了所谓亲人的态度,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个弟弟,而是需要他的钱,不过他没有,至此,所有的亲情飞灰湮灭,他们家的亲戚是靠金钱维系的,当约瑟夫将十个铜子的小费放在了于勒手中的,自然的送走了他的前半生。
虽然没有恶意,但是这是一个罪恶的举动,当所有人都在逃避贫穷的时候,大概所有人都不希望被怜悯,也不希望被同情,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或许一句叔叔就好。
但是,经历世间冷暖,于勒的落魄并不是因为败家,也不是因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他无法定位自己,菲利普和于勒都一样,始终没有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始终想挤进所谓富人的圈子,但是他们的实力没办法满足他们的野心,最终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即使过了百年,于勒的现象并不消失,如果一个人没办法给自己一个定位,最后肯定属于失意的,除非运气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