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国遭到了这样大的损失,自然会有诸侯国趁火打劫,不要说什么唇亡齿寒,如果各诸侯国真的考虑唇亡齿寒这件事,合纵就不会那么难了。诸侯国对只考虑自己国家那点利益,看到谁好欺负就去欺负谁,长平之战一结束,无疑赵国就是那个好欺负的国家,因此有稍微有实力的诸侯国就对赵国出手了,比如燕国。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得知赵国的壮丁都在长平之战中死亡,遗孤又没有长大,因此断定赵国兵力虚弱,就派兵攻打赵国,结果被廉颇打败,廉颇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燕王喜不得不割地请和。向燕王喜这样看不明白的诸侯毕竟是少数,就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后都能保有这样的实力,更何况是秦国了,所以没有哪个诸侯国真的敢去攻打秦国。
那可能就有人问了,单纯拿出一个诸侯国来没有实力与秦国对抗,那如果是各国的联军呢?要知道邯郸之难中,赵魏楚三国联军是打赢了秦军的,还收复了一些失地呢。但那时被迫营业,和主动进攻不是一个性质。
其四,东方各诸侯国无法组成一支强大的联军。赵魏楚三国联军是在赵国即将被灭的情况下对秦作战的,赵国一心保卫邯郸,信陵君和春申君虽然不敢说一心为赵,但作战的时候前期也没有别的心思,所以他们能够通力合作。
但如果让东方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去攻打秦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各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想打头阵,谁也不想多出力,而谁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合纵大多失败的原因之一。
而长平之战后,东方各诸侯国不是没有想过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但却没有成型。公元前256年,秦国攻打韩国和赵国,又得到了不少的土地,而西周君眼看着秦国东进之路势不可挡,遂说服东方六国合纵攻秦,倾大军出伊阙攻打秦国,阻断秦国同样阳城的道路。
最初大家都同意攻秦,似乎合纵成功了,但真正到了约定的时间,诸侯国们却都没有派兵,反倒是秦昭襄王知道这件事后,发兵攻打西周国,西周君做了什么呢?
《史记》记载:“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