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去武庙祭拜,在看到白起时,赵匡胤为什么会勃然大怒呢?

2020-11-29 15:17:50 作者: 赵匡胤去武庙

唐朝时,朝廷开武庙,祭祀历代名将。

武庙中,姜子牙在上,张良、白起分坐在左右两列之前,在“十哲”中居于显要地位。

宋朝开国后,赵匡胤进入武庙,观两廊所画的名将,以杖指着白起的画像说:白起杀降人!不武之甚!不配在这里!

于是,白起就这样被“踢出”武庙了。

赵匡胤为何看白起这么不顺眼呢?

“攻心”

赵匡胤把白起踢出武庙,发生在北宋刚立国之时。

当时,北宋的疆土,仅占一半,还比不上三国时期的魏国。长江以南,大小七八个割据政权;北方山西境内有北汉,幽云十六州在契丹之手。

要想单纯依靠武力完成统一,难度不小。

赵匡胤随柴荣血战3年,才艰苦地从南唐手里拿下淮南,要想快速统一全国,谈何容易?

因此,赵匡胤注重“攻心”,通过善待俘虏、降众来瓦解对手的决心。

杀赵降兵40万的白起,自然不适合继续作为武将楷模了。

彰显治军主张

赵匡胤把白起“踢出武庙”的同时,令人重新裁定武庙人选,取“功业无暇”者。

如此,朝廷曾考虑:把吴起、韩信、彭越、周亚夫、关羽、张飞、邓艾、李光弼等“有瑕疵”者都要和白起一起被踢出武庙!

其实,像英布、钟会这样的公开起事的叛将,早已被前朝过滤掉了,剩下的人,真是说不出有多大的毛病,顶多是一些行为有争议而已。

不过,赵匡胤以此来告诫众将:慎言慎行!绝对服从!

自五代以来,“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统兵将领桀骜难制,屡屡作乱,赵匡胤决心一改此风。

周亚夫、白起、李光弼等人,没有作乱,或是坚持己见,或是个性强烈,不为君王所容而已。

不管前朝君臣的是非曲直,总之,既然他们不能为前朝君王所容,自然也不会为赵匡胤所许!

结果

贬白起,反应出赵匡胤的主张:对内要求将领谨言慎行,绝对服从;对外“攻心”为上,瓦解敌人抵抗意志。

赵匡胤不但多次告诫将领“勿滥杀一人”,还把虽有功却不“仁”的将领处罚(如平蜀的王全斌)。

赵匡胤不但在言语中多次强调众将不得跋扈,还重构以文制武的集权制度,杜绝武将跋扈。

结果是利弊各半的。

对外:南方各割据势力,有的在抵抗后投降,有的甚至直接“纳土”而降,抵抗意志多不坚定。

对内:在制度改革+文化重构后,宋代武将再难见五代跋扈之风,反而多为文官所制。

不过,或许是矫枉过正,由于过分强调“无暇”,曹彬等将领束手束脚、手足无措,为后来屡败于辽埋下伏笔。

赵匡胤的做法,在当时就遇到了不同意见:古代名将都是人雄,谁能无暇?对古人吹毛求疵有意思吗?

宋徽宗时期开始,白起等人还是回到了武庙(只是不在“十哲”之列),受后人祭祀。

赵匡胤能把白起踢出武庙,却不可能改变白起是史诗级名将的事实。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统治者为了做出不同的倡导,可能会对历史人物或贬或褒。

不过,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风浪过后,是非功过,仍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