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敢直接怼皇帝,为何清朝大臣却不敢呢?

2020-11-30 08:02:13 作者: 明朝大臣敢直

在大部分人心中,古代皇帝们是最高统治者,坐拥天下发号施令,享尽富贵荣华。一旦有违抗皇帝命令的人,无一不落得个悲惨下场。然而真实历史上,也许皇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自由,比如说明朝的皇帝,是和文官们共治天下。皇帝要是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能够被激动的文官们用口水喷死。反观清朝,却几乎不见大臣敢和皇帝叫板。那么明朝大臣敢直接怼皇帝,为什么清朝大臣却不敢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两个朝代制度上的不同了。虽然都是皇帝最大,但明代朝廷上有着一帮不可忽略的势力――文官。明太祖朱元璋当初在制度改革时,为了加强皇权,直接废除了丞相一职。这就导致皇帝的工作量陡增――原来丞相拍板决定的事,现在都得送到皇帝过目。

可皇帝也再牛也是个普通人,不可能大大小小所有政务都能处理,于是手下的一批文官就渐渐接过皇帝的事情,地位也逐渐超过武将。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后,朝廷里的勋贵武官们元气大伤,文官势力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不断参与朝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左右着皇帝的判断,有时候甚至能独揽大权。

更重要的是,明朝上到皇帝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深受儒家礼法的影响,忠孝节义即为立国之本。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即是臣民们的君,也是臣民们的父,更要做出遵守礼法的样子,不然就是自掘根基。你皇帝要打要杀那些看不惯的文官,可以。但做得太过了,必然会引起一片不满。没有哪个臣子愿意同残暴的君父共事。

然而反观清朝,情况却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在入关之后,选择了彻底吸收儒家文化,并且玩得还很溜。你见过有哪个朝代的皇帝去祭拜前朝皇帝陵墓的吗?至少清朝皇帝这样做过,虽然有作秀之嫌,但能放下皇帝面子去祭拜,也算是诚意满满,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民心,稳定统治,也堵住了文官们张口闭口仁义道德的嘴。

有对比就有伤害。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为了压制文官集团的势力,重用宦官,造成阉党误国的结果。而清朝前期,为了争取读书人的拥护,科举时录取许多汉人,人数甚至一度接近北宋时期。小孩子得到糖吃就会不哭,文官们得到利益当然也不会跟皇帝翻脸。

除此之外,清朝的八旗制度也是让大臣不敢怼皇帝的原因之一。满人刚入关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统治者们十分重视,很快开始着手加强教育。表面上,满汉两族在科举时的录取比例是平等的。然而相对于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实际上是大为不公。再加上八旗子弟入仕的一系列特权,严重挤压了汉族官员的生存空间。

朝廷上大部分都是满族官员。就算他们是科举或世家出身,也改变不了思想中的主仆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满人会称自己为“奴才”。面对皇帝时满族官员也不敢像明朝士大夫那样硬气。而朝廷中汉族官员本来就少,敢反对皇帝的自然就没明朝那么多。

其实,就算统治了200多年,满人勋贵阶级对汉人还是充满不信任感。无论是经济、文化教育,还是人数上,汉族都有着不小的优势。因此清朝皇帝们大都比较偏向满人,有时候汉族官员和满族官员起了争执,通常都是满族官员能得到皇帝的支持。

从明朝大臣对皇帝的态度,到清朝大臣们发生的变化,都体现出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皇帝不断收拢手中的权力。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专治制度成熟的标志。面对这种现象,你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