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准考证”太简单,可是为何作假的学子非常少,原因有三点

2020-12-22 09:42:17 作者: 清朝的“准考

“春风满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的一首《及第后》,将蟾宫折桂的满意痛快,展示得酣畅淋漓。清朝的准考证没有现代准考证杂乱,依照道理来说,应该会有许多考生为了“及第”做弊。但查阅前史后发现,居然很少有考生敢作假。您可知道这是由于什么?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悉数图片,悉数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略您的权力,请联络本号作者删去。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现代社会的我国学子,将“高考”看作人生大事之一。古代科举有现代高考重要吗?其实在古代,“科举制”不只逾越了“高考”,还逾越了悉数其他考试的重要性,隋唐今后,它几乎是历代独裁王朝选拔官员的仅有途径。

古人以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人经过县试、乡试和会试的考试,才干获得当官的资历,成为“人上人”,毕生享用荣华富贵。科举考试是当之无愧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面临如此重要的考试准则,清朝的准考证却十分简略。查阅史料发现,清朝学子参与考试时,会有一份写着人的容颜的“凭据”,顺次有考生的面形、面色、胡须和身高,比方凭据上写着:方脸,面白,身中,短须。就这样简略的描绘,居然连画像都没有。假如有人想做弊,岂不是很简略?

甚至有一些史料,真的记载了古代的做弊办法。比方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不计其数。后人进行做弊的总结,将它们分成了三个方面。

第一类:请托。有钱有势的人家,经过受贿送礼,打通考官,让考官对考生做弊行为装疯卖傻,让考官给考生打高分。所以在唐朝初期,考试规矩没有十分严峻时,受贿受禄的人群不计其数,经过考试的“状元”,也被官二代、富二代包圆了。

第二类:替考。考生自己不去,直接请一位很有才调的学子,替自己去考。或许二人一同进考场,最终填写名字时,将两边的名字换过来。唐朝时期,有一位大文人温庭筠,他才思敏捷,放浪形骸,给后世留下许多有名的经典诗词佳作。但在其时,他也是大名鼎鼎的“枪手”,常常替他人考试,最终还因而受了处分。

第三类:夹藏。考生会把抄了考试要点内容的纸条带进考场。可是,纸条毕竟有被发现的危险,为此,居然还有人创造出,用“乌贼汁”做弊的办法,他们用乌贼汁,把誊写的内容写在裤子上,再用烂泥巴涂在上面,悄悄进了考场后,再把上面的泥巴去除去,当乌贼汁触摸空气,裤子上面的字居然都闪现了出来。

后人在河南洛阳发掘时,居然出土了一本《五经全注》。只见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比巴掌还小,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但它却有342页,足足印刷了30万字。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不得不说,古代学子做弊手法真是层出不穷。

但细心查阅后却发现,许多做弊案子居然只存在于唐宋。面临准考证越加简略的清朝,考生反而没有勇气以身犯险,由于清朝冲击做弊的手法十分严峻。

第一条:十人连坐准则。望文生义,一个考生做弊,十个考生一同被逐出考场。史料记载,朝廷拟定科场规矩:“考生要十人相保,如发现其间有人招摇撞骗或在考试中有做弊行为,就要相互连坐,撤销十人的考试资历。”这十人相互知道,信得过对方的人品,才会相保。假如有一个人做弊,他的好朋友也都要遭到拖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