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才女,大多有着多舛的命运,郭真顺是古代才女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且长命的。
郭真顺活了一百二十五岁,即便是放到平均寿命超越七十岁的现代,也是难得一见的长命,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命的女诗人。在郭真顺一百二十岁那年,曾因怀念故土而带着孙子回乡探望,当她看到故土的现象物是人非时,有感而发,作《归宁自序》:
天甲年来度二周,桑榆暮景雪盈头。
五经立业儒家雅,三子成名壮志酬。
桥梓有光联俎豆,柏舟无憾泛横流。
阶前兰玉森森秀,斑彩扶来到首丘。
不同于元明两朝文学界的无病呻吟之作,这首诗虽有沧桑感,但却是郭真顺一百二十年处世感悟。古代才女本就属百里挑一,能写出知天乐命的境地的高龄才女更是少之又少。因而,郭真顺的著作着实是我国文学史上别出心裁的存在。
可以说,除了她之外,又有谁能以这种看淡俗世的眼光,以百年的阅历吟诗作对呢?
实际上,郭真顺人生中最满意的著作,是她六十岁那年写的。那一年正值洪武朝初定,大明将军俞良辅率几千名官兵前往潮阳武力打压未归顺大明的村镇。官兵声势赫赫闯进溪头寨,已过了花甲之年的郭真顺听闻此过后,决议与俞良辅谈一谈。
究竟,洪武朝的武将杀伐气太重,郭真顺生怕当地的大众遭到暴力残杀。不过,郭真顺年事已高,又是女流之辈,若与俞良辅硬碰硬显然是以卵击石,她只能以自己最拿手的诗文压服俞良辅。就这样,郭真顺一边前往俞良辅的营寨,一边在脑海中构思长诗。
比及她走到兵营时,腹稿已做好。郭真顺亲笔写下诗稿,托人呈到俞良辅面前。
将军开国之武臣,早附凤翼攀龙麟。
烟云惨白蔽九野,深夜捧出扶桑轮。
前年领兵下南粤,眼底群雄尽流血。
马蹄带得淮河水,洒向江南作晴雪。
潮阳僻处南海濒,十载不断干戈尘。
客星移处万里外,皇帝也念遐方民。
将军高名迈前古,五千健儿猛如虎。
轻裘缓辔踏地来,不减襄阳晋羊祜。
此刻特奉圣主恩,金印头大龟龙纹。
大开藩卫制方面,期以忠义酬明君。
宣威布德民大悦,把菜一笠谁敢夺。
黄犊春耕万陇云,牦龙夜卧千村月。
去岁壶阳戍守时,下车爱民如爱儿。
壶山苍苍壶水碧,父老至今歌咏之。
欲为将军纪功勋,天家自有麒麟笔。
愿续壶民歌和平,磨崖勒尽韩山石。
站在现代人的视点来看这首诗,点缀的痕迹适当重,绝不是什么佳作。比较于郭真顺一百二十岁作的那首感念之作,这首无疑处于下乘。但是,这首诗却是郭真顺最满意的著作。靠着这首诗,她成功地压服了俞良辅,让上万溪头寨大众免遭涂炭。
她先是说所谓“骚乱”仅仅坊间传言,底子没有这档子事。随后,便开端对当事人俞良辅进行溜须拍马。言外之意都透出一种吹捧的最高境地,她先是说俞大人此番功德无量,实为大明的栋梁之材;又说俞大人爱民如子,绝不会怂恿手下刁难大众。紧接着,郭真顺又论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说这儿的老大众饱尝烽火困扰食不果腹,但他们仍认同大明正统。
读完了这首诗后,俞良辅当即笑容可掬,并下达指令:“这儿住着的都是我大明的子民,绝无谋反之心,退兵!”下达指令之后,俞良辅还命人将六十岁的郭真顺请到营寨里,向她问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还设宴款待了这名高龄才女。
一首诗的价值该怎样衡量呢?
那些名垂青史的佳句,亦达不到《上指挥俞良辅引》这般高度,仅三百余字就能解救万人性命。后人赞誉郭真顺,垂青的是这位才女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