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为何没有爆发内讧夺权?

2020-12-22 14:27:47 作者: 司马懿死后,

三国时期,在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窃夺了曹家全国之后,想必很多人都很疑惑,在司马懿身后,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是怎么做到没有迸发内讧夺权的,究竟其时谁成为司马家的领头人,谁就有称帝的时机,这是光秃秃的引诱啊,在皇位和权利之下,底子不存在什么亲情。

个人的观念是,其时司马师和司马昭没时刻、没精力、没志愿去内讧。

高平陵之变是249年,司马懿在251年挂了,司马师死于255年,也便是说两兄弟一同撑起司马家的时刻大概是4年,这段时刻司马家对曹魏还没有到彻底操控的境地,两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没有有你没我的境地,并且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聪明人,假如两兄弟只需一个是聪明人的话,没准司马家也是为被人做嫁衣了。

要知道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表面上看是轻松窃夺了曹魏的全国,可是司马两兄弟面临的形势和曹操当年挟皇帝以令诸侯的形势是彻底没有可比性的,司马家的形势太飘了,曹操当年可是有十足根基的,曹氏宗亲统领兵权,所以其时的曹家全国是实打实的,可是司马家仅仅成为了士族的代表,各方实力仅仅暂时遵从于司马家,假如形势有变的话,想淮南三叛那么大规模的暴乱会此伏彼起,所以说司马两兄弟作为聪明人,太知道这个时分内讧,那便是步袁氏集团毁灭的后尘。

并且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没时刻精力去内讧,内部不稳,外部实力寻衅不断,他们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内斗。

《晋书.景帝纪》正元元年春正月,皇帝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

《晋书.景帝纪》五年夏五月,吴太傅诸葛恪围新城,朝议虑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诸水口。

《三国志.姜维传》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突围至洛门,维粮尽交还。下一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比武,斩首破敌,魏军溃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这三件事最能体现出其时司马家的境况,曹魏余恩又在,仍是有忠于曹魏的大臣的,而诸葛恪是其时东吴最好战的代表,怎么会放过曹魏国内形势动乱的时机呢?对司马师司马昭更为难的是,主张安居乐业,闭关休战的费祎被刺杀了,姜维把握了蜀汉军权,安静的西线烽烟复兴,可以说,司马兄弟假如处理问题不达时宜,都有或许引起连锁发应,夸大点说,这两兄弟是如履薄冰,当然要牵着手渡过难关,只需脑子没坏掉,就不会去干内讧的傻事。

有人说司马昭不夺权,是由于司马师无子,司马昭把自己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也就说,司马家假如可以夺得全国的话,那么皇位终归是会到司马昭这一支,可是仍是那句话,皇室之中无亲情,假如司马师称帝将皇位传给司马攸怎么办?关于司马昭来说,是自己儿子当皇帝爽,仍是自己当皇帝爽?

再者不要疏忽的是,司马师是无子,但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啊,他仅仅和第一任夫人夏侯徽生了5个女儿,要是司马师没那么早挂,保不齐就能生出给儿子来的,看看后来司马攸的结局就知道,在皇位抢夺上,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晋书.司马攸列传》及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表里,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皆阿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

司马攸终究是被诬害被贬,终究郁闷而终的,可以说,假如没有表里部的压力,司马家现已妥妥的掌控全国了,司马师活的还够久,两兄弟不斗个翻天覆地才怪呢?就算他俩不想斗,各自手下的人也会撺掇两人内讧的。

相对来说,其时司马师的才干确实是要强于司马昭的,所以司马昭也是乐意遵从于自己这个哥哥。

《晋书.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世,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